□文/林 莉
一般而言,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呈現以下規(guī)律:首先以成交量的下降為先兆,但此時房價依然堅挺,出現“量跌價升”階段;接著價格和成交量雙雙下降,即為“量價齊跌”階段;隨著價格的下跌,需求開始增加,成交量回升,進入“量升價跌”階段;最后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投機需求活躍,進入“量價齊升”階段。根據行業(yè)發(fā)展周期,可以把2000年以來我國房地產發(fā)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2002年):“價跌量升”階段。如表1數據所示,這一階段全國房價漲幅較小,3年期間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年均漲幅為2.0%;市場成交量則大幅增加,年均增幅20%以上。(表1)

表1 2000~2009年全國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及房屋銷售量變化情況
第二階段(2003~2007年):“量價皆升”階段。從2003年開始,受經濟景氣周期上升影響,全國商品房銷售成交量繼續(xù)增加,年均增幅24%左右;同時,全國房價也步入快速上漲通道,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年均漲幅超過7%。
第三階段(2008年至現在):“價升量跌”階段。市場進一步活躍,投機活動增加,房價攀升,大部分自住購房者無力購房而擠出市場,再加上國家宏觀調控的抑制和金融危機的沖擊,該階段市場成交量急劇減少。但2008年的這次國家調整僅持續(xù)不到1年時間,是不充分的調整。進入2009年后,房地產市場受國家經濟刺激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影響重返“量價皆升”的上升周期。前期價格上漲的背景下,購房者多持觀望態(tài)度,2009年8月份以來全國部分城市房地產交易量開始減少,表明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處在由“量跌價升”到“量價齊跌”的關鍵階段。
另一方面,我國房價收入比遠高于正常水平。按國際慣例,3~6 倍之間的房價收入比較為合理,而2010年我國房價收入比已高達 8∶1,北京、深圳、廣州、上海等主要城市房價收入比均突破 15∶1,明顯高于國際大都市倫敦 9∶1、東京 4∶1 和溫哥華 7∶1 的房價收入比。
綜上,不論從房地產行業(yè)發(fā)展周期來看,還是從衡量房價的房價收入比指標來看,當前我國房價總水平已經明顯偏高。
我國目前正處在高速化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設很快,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我國的高房價。
(一)供需矛盾凸顯。供需規(guī)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決定性地影響著市場價格。在我國房地產市場中,房價的持續(xù)攀高,根本原因是供不應求。一方面住房供給量不足。我國房地產市場在政府主導下運行,并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土地國有,國家完全壟斷了土地供應,土地的相對供給不足,造成土地價格不斷上漲,進而推動房價的持續(xù)上漲。此外,開發(fā)商囤地、待價而沽等違規(guī)行為也進一步減少了可供房源,造成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商品房需求旺盛。一類是投資性需求。房地產投資具有相對較低的風險和較穩(wěn)定的收益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逐漸將目光轉向房地產投資。第二類是實用性需求。我國人口眾多,城市化進程很快,居民用于自住的商品房的需求量巨大,且城鎮(zhèn)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也十分迫切,不斷加深供需矛盾,是造成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不斷攀升的關鍵之一。
(二)土地出讓方式。土地私有制度是土地招拍掛制度的起源。在我國,土地歸國家所有,我國目前的土地招拍掛屬于供給壟斷和需求競爭并存模式,一方面這種模式造成了需求方惡性競爭,導致地價不斷暴漲;另一方面作為賣方的地方政府具有壟斷的強勢地位,不完全競爭的土地市場這一現行制度給政府推行其“土地政策”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操作平臺,政府設立土地交易中心,開發(fā)商只能到土地交易中心按程序競買拿地,“壟斷”和“競爭”雙重壓力之下,必然導致地價攀升,各地“地王”頻現,不僅導致了該地塊商品房的價格的過高,也帶動了周邊房產價格上漲。
(三)低資本金與預售制度。商品房空置對開發(fā)商并無影響,因為開發(fā)商只投入35%、甚至更少的資本金,而施工的包工包料、建材漲價與開發(fā)商無關。商品房預售制度使購房人幾乎變成了房地產開發(fā)商的預“提款機”,開發(fā)商利用商品房預售圈錢,極大地減少了成本費用,同時也把風險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房地產開發(fā)商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銀行資金占其資產的比率在70%以上。開發(fā)商“不差錢”,自然沒有降價、薄利多銷的壓力。
(四)信息不對稱。目前,在我國商品住房市場上,開發(fā)商與消費者掌握的信息嚴重不對稱。消費者無力識別住房的質量、成本、技術含量以及真正的市場供給量,而開發(fā)商對這些信息則了如指掌。在這個市場中,政府是保證商品住房市場公平公正交易的唯一力量。但在某些地方,政府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并不積極披露信息,甚至還阻礙信息的透明化,正因如此,開發(fā)商為謀得更大利益而采用各種手段來蒙騙消費者,同時通過各種炒作來影響消費者的判斷。信息的不對稱為開發(fā)商以遠遠高于住房開發(fā)成本的價格出售提供了可能,房價居高不下也就不足為怪。
(一)完善土地出讓制度。第一,參與招拍掛的企業(yè)及其管理者的經營紀錄、資歷等應作為制度組成部分,對那些大規(guī)模囤地、只炒地不蓋房的不良企業(yè)實施準入限制;第二,必須積極健全信息公開制度,要全程公開從土地供應計劃到竣工驗收的違法違規(guī)用地查處等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現狀;第三,土地交易涉及到社會公眾的利益,不適于“一錘子買賣”,必須嚴格事后監(jiān)管,既要杜絕那種“先拿地,再調整規(guī)劃”的行徑,更要讓囤地、炒地者無所遁形。嚴格控制約定容積率、公共用地、配套設施及開竣工時間;第四,控制非理性土地競價,設立增加配建保障性房和承擔公益性設施建設和地價合理區(qū)間等作為土地競買硬性條件等。
(二)改善住房供給結構。不斷改善住房供給結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限制開發(fā)高端住宅,增加中低價位住房供應量,促進住房均價合理化。
加強中央對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監(jiān)督管理力度,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大力促進社會資本參與到經濟適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設;將規(guī)劃設計條件、住房銷售價位、套型面積等作為土地出讓前置條件;在規(guī)劃審批、土地供應等方面,對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住房給予優(yōu)惠政策支持。通過以上措施,大量增加低價房的供給,從而滿足不同階層的住房需求、拉低住房均價。
根據市場需求,對超大面積住房和資源、能耗較高的別墅類、限制開發(fā),減少高檔住房所占比例;開征高檔商品房空置稅,促進高檔商品房降價出售,從而帶動整個市場的均價下降。
(三)嚴控房地產開發(fā)項目貸款和資本金比例。對負債率高、商品房空置量大的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嚴格控制新增房地產開發(fā)貸款審批并重點監(jiān)控;對沒有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guī)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的項目,不給予貸款;對市場結構配置不合理、投機炒作現象突出、風險較大的項目不予貸款。嚴格控制房地產開發(fā)項目自有資本金比例達到35%及以上,開發(fā)商不繳存或繳存開發(fā)項目資本金達不到標準,堅決不予辦理建筑施工許可、項目招投標等手續(xù)。
(四)繼續(xù)推進房產稅改革。加快推進房產稅制改革,基本做法有免征首套普通住宅房產稅、適度征收二套房產稅、二套以上重征房產稅;對自住購房者免稅,對經營性購房者采取低稅政策,對投機性需求的購房者采取征收重稅政策,對人均居住面積大幅“超標”的家庭作為房產稅擴征后的征繳對象。在房屋保有環(huán)節(jié)征稅,通過增加炒房者的持有成本來有力打擊投機性購房,遏制肆無忌憚的投機行為,通過發(fā)揮財稅制度的宏觀調控作用,有效地打擊投機性住房需求、以抑制房產價格的快速飛漲。
綜上,我國房價過高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一方面房價過高使多數城鎮(zhèn)居民無法滿足居住需求,進一步拉大貧富兩極分化,催生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另一方面房價過高引發(fā)的“擠出效應”,不利于我國實體經濟的發(fā)展,也不利于房地產行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因此,政府必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盡快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guī),改革不利于房地產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機制體制,使房價盡快回歸理性。
[1]宗良.對我國高房價相關問題的幾點看法[J].中國金融,2009.20.
[2]陳泳杏.淺論商品房預售制的得失及完善[J].城鄉(xiāng)建設,2010.1.
[3]張軍鋒.不合理房價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