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艷
關于揚琴演奏的“三個必需”
□于 艷
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與藝術規律,音樂藝術如此,揚琴演奏藝術亦如此。
通過理論學習和藝術實踐,揚琴演奏藝術,主要的規律與特點,可以總結出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古人經驗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指的是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須首先使用好做這件事的工具。因此,要想演奏好揚琴,就必須使用好揚琴這件樂器,也就是要練過硬的演奏技術。
經過多年來的演奏藝術實踐,一代又一代揚琴藝術家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積累了豐富的揚琴演奏經驗。不但增大了揚琴的音量,而且擴展了揚琴的音域,使揚琴的高音區清純剔透,中音區光彩明亮,低音區圓潤渾厚,極大地豐富了揚琴的藝術表現力,使它成為既能獨奏、協奏、領奏,又能重奏、合奏、伴奏的重要的民族樂器。
對于揚琴的各種演奏技術技巧,我們都要全面嫻熟地掌握,并創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演奏實踐之中。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擊弦與音色兩大關鍵,可以說,這是揚琴演奏藝術的兩大翅膀。
揚琴的擊弦,與鋼琴演奏的觸鍵一樣,十分重要。
揚琴的擊弦,又由兩大要素構成:
—個要素是琴竹在琴弦的位置,又稱作“擊弦點”。正確的擊弦點,決定揚琴的音準、音色、音質。一般情況下,正確的“擊弦點”應該在琴弦距琴碼2.5厘米左右的位置上。這可以使揚琴的高音明亮清脆、中音悠揚圓潤、低音飽滿厚重。如果“擊弦點”離琴碼過近,則音色會生硬、發梗,甚至會出現噪音;如果“擊弦點”離琴碼過遠,則音色會發飄,而且共鳴效果較差。正確的“擊弦點”,則可以表現出音色的層次變化,形成軟硬不同的音色對比。
擊弦中的另一個要素是琴竹頭上的正確位置。正確的位置應當在琴竹頭的中音部位,從而使琴弦均勻受力,確保發音平衡。
揚琴的音色,除了揚琴自身的形制構造決定以外,演奏者的“手勁”相當重要。要獲得顆粒性強、純凈堅實而又飽滿、富于彈性的音色效果,演奏者就要注意擊弦動作與用力方法,并充分運用視覺、觸覺、聽覺,使三者有機統一于一身,作用于一瞬。
概括地說,古今中外的一切音樂,都是抒情藝術。
黑格爾曾指出:“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轉引自汪流等編:《藝術特征論》)
我國漢代的《毛詩序》也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白居易在聽到琵琶女的演奏后,“泣下最多”;托爾斯泰在聽到柴科夫斯基的《弦樂四重奏》的第一樂章《如歌的行板》后,也流下了熱淚。《二泉映月》的悲情、《金蛇狂舞》的喜情,無一不以情感為主要載體。
因此,揚琴演奏也同所有的器樂演奏一樣,要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也就是說,演奏揚琴,要心琴一體,琴心一樣;情到手到,手到情出。如此,才能使琴弦與心弦共振,琴聲與心聲共鳴。唯其如此,才能感動聽眾,收到以情動情、用心撥心的藝術效果。
要做到這一點,揚琴演奏者就要對所演奏的樂曲,進行真切的情感體驗,真正“進入角色”,把自己化為作曲家。在此基礎上,再尋找恰當的情感表現方式,全面準確、生動形象地把作曲家在樂曲中所表現的情感,通過自己的激情演奏,傳達給聽眾,從而做好作曲家與聽眾之間的“橋梁中介”工作,成為連通作曲家與聽眾之間情感的紐帶。可以說,情感,是揚琴演奏藝術的生命和靈魂。
揚琴演奏作為一種藝術創造活動,個性展示顯得十分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個性既是藝術家創造性的表現,又是藝術風格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揚琴演奏的個性展示,包含兩大層面:
一個層面是展示所演奏的音樂作品的藝術個性與風格特色。例如揚琴曲《蘇武牧羊》的悲壯、《歡樂的火把節》的歡快、《翻身的日子》的喜氣、《延河暢想曲》的深邃等不同的藝術風格與藝術個性,都應有不同的展示。
另一個層面是演奏者個人的藝術個性展示。既要展示不同流派的不同藝術個性,如質樸豪放的東北流派與柔美細膩的江南流派,就有著不同的藝術個性。又要展示同一流派不同演奏者的不同藝術個性,例如同是廣東流派,嚴老烈就具有明快活潑、俏麗爽朗的藝術個性,而丘鶴儔則具有精致纖巧、別致清新的藝術個性,他創立的揚琴演奏的“竹法十度”,提出了左竹法與右竹法的理論,具有開拓性意義。
揚琴演奏切實達到如上“三個必需”,演奏者就會隨心所欲,如愿以償,出神入化,達到高超的藝術境界。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