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立
作曲民族化漫議
□趙忠立
民族化是音樂作品的靈魂生命,是作曲的首要命題。本文從民族化的重要意義、民族化的主要內容、民族化的必要形式三大理論層面,對這一重要命題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細致的論述。對民族音樂創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思考價值與實踐參考作用。
作曲 民族化 意義 內容 形式
民族化是音樂作品的生命和靈魂,也是音樂創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本文運用系統論的理論與方法,對這一重要命題進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論述。
具體而言,作曲的民族化,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予以解讀:
民族化不僅是音樂作品的生命和靈魂,而且是一切文藝作品的生命和靈魂,世界上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一切文藝作品,無不以民族化作為支撐與動力、亮點與核心。對此,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家、藝術家早已達成共識。19世紀俄羅斯著名作家赫爾岑就明確指出:“詩人和藝術家們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不問他創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無意,他總得表現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總是把他們表現得比民族的歷史本身還要深刻,還要明朗。”我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也指出:“陶元慶君繪畫的展覽,我在北京所見的是第一回。記得那時曾經說過這樣意思的話: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來寫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國向來的魂靈——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虛,則就是:民族性。”
由此可見,民族化是音樂創作的首要命題,它直接關系到音樂作品的優劣成敗,不僅民族音樂(包括民族聲樂、民族器樂)作品如此,引進來的音樂(包括美聲聲樂、流行聲樂、西洋器樂等)作品亦如此。例如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都是民族化的杰作。
音樂作品的內容,是作品內部諸要素的總和,也是其思想性的依托和載體。音樂作品的民族化,首先必須憑借內容的民族化予以完美體現。
具體來說,音樂作品內容的民族化,又細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題材的民族化。題材是音樂作品的基本材料,它直接蘊含著作品內容的本質特征,因此有人說:“題材選好了,就成功了一半。”此話雖然未必十分精準,但題材對作品的重要作用都是無法否認的。因此,音樂創作要做到民族化,首先就要選擇民族化的題材。僅以鋼琴創作為例,例如肖邦的《瑪祖卡》所選擇的波蘭民族的題材、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選擇的匈牙利民族題材,中國汪立三的《二人轉的回憶》選擇的中華民族的題材,都是其中的成功之作。(二)形象的民族化。音樂形象是音樂作品的中心,它也是民族化的集中凝聚和具體體現。因此,音樂創作的民族化,也必須注重音樂形象的民族化。例如鋼琴協奏曲《黃河》,就塑造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和黃河兒女的英雄形象,其民族化特征十分鮮明。(三)情感的民族化。音樂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其本體美學特征之一。因此,音樂創作的民族化,也必須體現在情感的民族化上。例如歌曲《我愛你,中國》、《我的中國心》等等,都表達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愛國主義情感,以此彰顯出民族化特色。
由此可見,民族化在音樂創作中的具體體現,首先是內容上的多層面體現。
音樂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是同一范疇,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又為內容服務,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音樂作品的民族化,也要通過形式的民族化來體現。
具體來說,音樂作品形式的民族化,也細分為以下幾個層面:(一)體裁的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樂體裁,音樂創作要運用民族化的音樂體裁。(二)結構的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樂作品結構,中國音樂作品注重線型結構,這是結構民族化的標志。(三)語言的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樂語言,中國音樂作品的民族化,要使用民族化的音樂語言,在旋律、節奏、調式、調性、織體等方面,都要凸顯民族化特征。
由此可見,民族化在音樂創作中的具體體現,同時是形式上的多層面體現。
綜上所述,作曲民族化具有重要意義、它又具體體現在音樂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兩大方面。
1、[俄]赫爾岑.往事與沉思[J].赫爾岑論文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62.P27—28.
2、魯迅.當陶元慶君的繪畫展覽時[J]魯迅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P411。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