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才
引導兒童進入創作畫
□劉德才
兒童創作畫是運用學生所獲得的美術知識技能,經過構思、構圖、圍繞一定的主題思想來表現畫者的思想感情的。可是現在很多喜歡畫畫的兒童,在有些老師和家長盲目地指導下,或情緒低落,興趣索然,或循規蹈矩,落入俗套。怎樣指導才能激發兒童對創作畫的興趣,發揚他們豐富想象和大膽表達的優點,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呢?下面我根據指導兒童創作“魚”這一過程談一談。
想讓兒童創作一幅優秀的作品,僅僅依靠兒童自發興趣而忽視必要的指導是不行的。這個階段家長和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尤為重要的。我認為要從以下兩方面引導。
1、要為兒童提供形象信息量,或室內或室外,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兒童注意觀察具有美感形態的每一個景物。講解它的美的所在,引發兒童的興趣。
2、讓兒童多看,提高兒童欣賞能力。除了要看成人的畫、美術讀物以外,還要更多地欣賞同齡的兒童畫,因為他們審美趣味接近,因而更易于接受,有利于審美水平的提高。
我根據這兩方面的引導方法,我帶領兒童參觀水族館、觀賞魚市。看有關魚的錄像片,欣賞有關魚的兒童畫,這樣兒童的視野也就被擴大了,形成了很多情緒記憶和形象記憶。
兒童的畫都要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由單調到豐富、由膚淺到深入、由粗糙到細致、由不像到像的過程。因為魚的身體基本形是橢圓形,這樣我帶領兒童觀察橢圓形,再掌握橢圓的畫法,進而再在它的上下左右或中間加上幾筆,形成各種物象。這種練習,雖不如直接觀察印象深刻,但它是知識來源之一,對兒童藝術素質的培養,其影響是巨大的。
兒童都愛動物,指導學生畫具體的動物,除了帶領兒童多接觸有關動物的繪畫書籍,觀察真實動物,了解它們生活習性外,還要具體地講解有關動物的形體結構。我在講畫魚時,以最簡單的魚形為例,重點介紹了魚分頭,軀、干、尾、鰭四部分,和每一部分畫時所注意的問題。學生聽懂了之后,開始臨摹魚。因為臨摹是達到科學、準確地掌握這種動物形體、形態、生理結構的補充手段,是不可忽視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前提,人才的成長往往始于興趣。兒童對繪畫有興趣,必然表現出主動的創作精神。就是在繪畫過程中出現一些困難,也會自己想方設法克服。這樣兒童在繪畫表現力方面就不斷提高,不斷長進。學生臨摹了魚,對魚的形體結構有了認識,我就在最簡單的魚身上,或把其眼畫大、或把魚的軀干畫上豐富美麗的花紋,就會產生形態各異、漂亮的魚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起來。非常想自己動手畫,我就讓他們發揮想象,大膽表達,把畫好的魚給大家看,這樣就更進一步地激發了學生的繪畫熱情,他們互相比著畫,魚的樣子就豐富了。
創作,是人的心理過程,創作畫則是對創作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作新形象的一種表現形式。我認為兒童創作畫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仔細觀察,發揮自己的想象加以改造、組合、重新鑄成全新形象的過程。
我根據學生已經認識了魚,知道了魚的結構,掌握了魚的畫法,在此基礎上我讓兒童打破原來的思維定勢和思維方法,多方位,多角度想問題,鼓勵兒童大膽想象創作一幅以魚為主的創作畫。因為學生對魚的有關知識和畫法已掌握了,加以教師合理的引導,所以學生的作品豐富多采。有的魚飛上了天空,有的魚在海洋里為小朋友跳舞,有的魚在陸地上給小朋友當運輸工具等等。因為孩子們都在一起作畫,所以他們的作品也會相互取長補短,也會激發出他們更強烈的創作意識。
這樣隨著他們所畫的內容日漸多樣,畫的質量也會日益提高,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是兒童進入了創作殿堂。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也就增強了。
責任編輯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