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伍
初探黑陶與剪紙的血脈關系
□王國伍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藝術的衰落,中國文化歷史上孕育出了"黑陶文化"。1928年4月,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在山東省的東部做考古調查時首先發現了城子崖遺址,在經過充分準備后,1930年11月由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考古學家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人組成了考古隊,對城子崖進行了首次發掘。1931年專家們對城子崖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多以黑陶為主,特別是一種蛋殼陶杯最具代表性,它“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因它的出現地處章丘縣龍山鎮,所以被命名為“龍山文化”。
黑陶選用純凈而細膩的土為原料,經手工淘洗、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畫、雕刻等工藝,最后采用獨特的“封窯熏煙滲碳”方法燒制而成。其制作之精致、造型之優美,更為世人所傾倒。被中外史學家稱為“原始文化的瑰寶”。其愈黑、愈亮、愈顯珍貴。黑色使人感覺穩重、神圣。
剪紙是中國古老而富于傳統的一門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以質樸、清新、純真而動人,以情真意切而為世人稱道。其放任不羈的表現手法和稚拙原始的趣味更為人推崇。
剪紙藝術,是一種簡單的平面鏤花藝術,通過剪、刻、裝飾,一切現象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表現得虛實相生,黑白分明。
剪紙藝術,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色彩絢麗的彩色剪紙,線條流暢的單色剪紙,色色相套的套色剪紙各成一類,流傳至今。無論是樸實優美,風韻自然,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彩色剪紙,還是線條婉轉流暢,疏密相宜,精美纖巧的單色、套色剪紙,那種濃郁的民間傳統風格,是任何繪畫品種難以比擬的。
但作為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黑陶和剪紙,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濃厚的血脈聯系。
首先,它們的表現風格基本相似。無論是黑陶,還是剪紙,在表現的風格上既有以精細為主的寫實又有不事雕琢的寫意。寫實的則體現出精致纖細,構圖講究,比例協調。寫意的則顯得灑脫自如,不拘一格,追求神韻和意境。刀法粗獷,見棱見角,不刻意修飾而更顯其自然本色,更給人一種純樸之感。所剪圖案,無論人物、花卉、飛禽走獸,不求形似,甚至故意變形、夸張,使人很自然會聯想到遠古時期在陶瓷及鐘鼎上的所見到的抽象圖案。尤其是不拘泥于常規的透視關系,意由心生,隨心所欲,甚至體現三維透視。
其次,它們在表現手法上都具有多樣性的藝術特質。黑陶有單層和多層之分,剪紙有剪紙和刻紙之分。剪紙是用剪刀把紙折疊之后剪出,所剪圖案全在心中,一氣呵成,多表現對稱式的圖案。刻紙是將紙摞起,用筆打出草稿,然后用鋒利的小刀刻出,所刻圖案主要是不對稱的,刀法更加細致,圖案更加復雜。其次無論是黑陶還是剪紙,既有單色為主的作品,又有以多色為主的。黑陶分黑色和施釉,剪紙分白紙和套色。
第三是它們在表現題材呈現出相同的廣泛性特點。二者最大的特點是題材十分廣泛。可以這樣講,凡是可以入畫的內容,均可以用黑陶和剪紙的藝術形式來表現,甚至不便于入畫的更適合它們藝術表現的情況也很多。比如表現喜慶內容的題材多是以吉祥的傳說圖案為主,紅紅的剪紙和生動的黑陶圖案,都充滿一種祥和、喜慶的氛圍。主要有福壽祿、喜鵲登梅、松鶴延年等。再如它們都不約而同地以中國的民間傳說、戲文故事等主要表現內容,如鐘馗捉鬼、嫦娥奔月等。另外,它們都把景物類,例如花草、飛禽、瑞獸、魚蟲、山川云樹、亭臺樓閣等作為了主要表現內容。
不僅如此,在長期的藝術發展中,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它們還互相影響和推動。比如,宋代剪紙用于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實現了黑陶和剪紙藝術的綜合。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黑陶和剪紙藝術淵源相同,都是來自于勞動,都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都是具有審美價值的線條表現藝術,都需要雕刻的工藝形式來完成作品的創造;內容的交叉性,表現手段的類同性,表現風格的接近性,以及發展過程中的相互滲透和促進等諸多因素,決定了二者的不可割舍,證實了它們的血脈聯系。所以,如果我們不斷的發揮它們之間的互溶和促進作用,那么,對于提高現代黑陶制作技藝,更好地發展現代剪紙藝術,必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