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二人轉的現狀與發展
□陳雪梅
眾所周知,東北地方戲曲以二人轉為主體,包括單出頭、坐唱、拉場戲等。它是以東北大秧歌為基礎,吸收了河北的蓮花落,以及百戲、雜藝演化而成。二人轉無論從文學腳本、表演風格、音樂唱腔等外部形態,到題材內容、修詞造句的內部機制,都具有濃郁東北地方色彩,完全可以說是東北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北地方戲曲它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是擁有上億觀眾的藝術形式。尤其是近幾年來,趙本山老師帶領他的弟子們,在黑龍江電視臺創辦的“劉老根大舞臺”、“鄉村戲苑”等以直播形式,讓地方戲有了更大的觀眾群體。更難得的是,以傳承并發揚地方戲為主的本山傳媒,使這個被稱為“山野菜”的東北地方戲,還闖進了北京和上海,帶到了臺灣、帶出了國門。雖然東北地方戲與國粹京劇比,行當不夠全面、氣勢也少了些恢宏。但東北地方戲,特別是其主體二人轉,無論是音樂唱腔,還是傳統曲目,都是極為豐富的。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曲牌已達到300多種。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大鼓調、靠山調、文嗨嗨、武嗨嗨、五字錦等。保留的傳統曲目《鋼鑒》、《潯陽樓》、《大西廂》、《藍橋》、《雙鎖山》等,每一曲目都是一部完整的敘事戲,長達2到3個小時,是難得的藝術瑰寶。
盡管如此,二人轉的現狀也有幾點令人擔憂:一是惡搞,丑化了人性。許多二人轉演員為了取悅觀眾,把丑角丑化了。不是裝瘸就是裝傻、不是嗑巴就是大舌頭。以丑為美,丑化人物。甚至把人體的缺陷當成搞笑的本體,夸大人的缺點,扭曲、踐踏了人格。二是低俗,糟踐了語言藝術。當下的許多店鋪開張、生日婚禮場面的二人轉表演、以及二人轉小劇場,甚至有的省級電視臺的二人轉劇場,很少上演完整的劇目,幾乎都是二人轉小帽,有的甚至連小帽都唱不上幾句,就開始“說”了。演員把低俗的笑話替代了說口,也取代了“說”、“學”和“逗”的傳統藝術。三是背離、脫離了地方戲的軌道。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博得觀眾的掌聲,讓觀眾坐得住,部分二人轉演員把地方戲的“唱”改成了模仿秀,把“絕”演繹成了簡單的“耍”和“鬧”,沒能與二人轉演員的真正功夫有機融合到二人轉劇情中。二人轉的藝術之花,有被“催長”之勢。
上面的擔憂,或許是本人的偏頗,但更大的擔憂,是活躍在基層的地方戲院團的生存問題。縣級的地方戲團體,多半是正規的事業編制單位。既然是正規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就處處正規。比如,笑話就是笑話,不能染有半句的黃話;比如,演員服裝就是傳統的裙襖,而不能是光著膀子穿西裝、帶著紅領巾一樣的領帶,更不能在褲子的屁股上貼上“掌聲”之類的東西;比如表演,肢體動作完全按戲曲舞臺的“做、打”,而不是用身體缺陷去贏得掌聲……如此,看慣了小劇場或跑班子二人轉演員的觀眾,便不再接受這樣的表演。即使專業團體的二人轉演員,民歌唱得比郭頌還好、比宋祖英還棒,畢竟觀眾是抱著欣賞小劇場搞笑的心理需求走進劇場的。一旦達不到他們的心理需求,演出當然也得不到預期的效果。更為難堪的是,現在的地方專業文藝團體,雖然還稱作事業編制,但不是和財政脫鉤就是財政部分供養,財政只負責演職員的部分工資,劇目生產經費更無從談起,致使生存出現了危機。觀眾心態是,與其花錢買票上劇場看臉熟的二人轉演員唱正戲,還不如躺在沙發上,在家里電視上看知名的地方戲或二人轉演員的表演。劇場演出收不到效益,下鄉演出呢?現在農村連地畝稅都不收了,哪還敢和農民收看戲的錢?亂攤派是要被村民告狀的。即使有部分村委會有經濟實力,答應去演出了,然而,演職員三十多人的隊伍,雇車拉燈光音響要花錢、拉演員要花錢,演職員的服裝、化妝品、音響樂器的磨損要花錢……一場戲下來,不賠三百五百的算賺了。
當前,文藝改革方興未艾,勢頭正旺,二人轉的發展恰逢其時。要把這個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發展好,繼承其精華,去掉其糟粕,首先,要搞好定位,就是要將二人轉作為地方戲的一種形式確定下來。演員的表現手法唱、說、做、舞,要以“唱”為首,插科打諢不能代替唱功。有了這個定位,二人轉就可以像黃梅戲一樣,不僅把絕美唱詞保留下來,而且最終發展成文藝百花園中一朵奇葩。第二,要搞好挖掘。二人轉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是人才輩出,好唱段、好劇目層出不窮,各種表演形式精益求精,可以說是一個金礦,一個寶庫,一切有志于二人轉發展的人士,應該拿出全身心的精力探這個金礦,挖這個寶庫,以期形成具有豐厚理論基礎和眾多保留劇目的大戲。政府有關部門,新聞、出版部門,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都應該支持挖掘工作,肯定挖掘成果,將健康、向上的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更廣泛地傳播出去。第三,要培養。二人轉來自民間,民間有著二人轉生存發展的豐厚土壤;但是,二人轉要提高,二人轉要發展,二人轉要成長,就必須登大雅之堂。所以,高等藝術院校要設有二人轉課,二人轉要有自己的專家教授,要有培養二人轉高級人才的研究生班。地方專業文藝團體,要在創作精品和培養精干的演員隊伍外,積極學習、借鑒民間藝術表演者的長處,在注重精品和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在培養本土明星上花氣力。最后,就是扶持。地方政府要把創造條件發展地方戲產業當做關心民生的一項工作內容,把地方戲團體當做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勁旅和發展地方經濟的一張名片,在政策上予支持,在資金上給予支援。這樣,才能把我們東北人的巨大文化財富——二人轉,變成人們精神家園里,永遠享不完的藝術盛宴。
責任編輯 王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