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娟
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淺議
□黃玉娟
群眾文藝創作,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燦爛的古希臘神話,還是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神話,均出自勞動人民之手,無一不是人民群眾的創作。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亦可在群眾文藝創作史中得到反映。現就目前如何繁榮群眾文藝創作談點兒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所謂群眾文藝創作,顧名思義,它需要有廣泛的群眾性,這是群眾文化工作的本質屬性使然。
筆者就林甸縣有關歷史情況的考察得出的結論是:抓與不抓作者隊伍的建設,直接影響著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與否。林甸縣早在五十、六十年代曾有幾名比較活躍的業余作者,有的作者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由于當時沒能很好地把他們組織起來,對他們的輔導工作沒有及時跟上,致使一些本來很有希望的作者半途而廢了。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這個縣能夠在地市、省級發表各類文藝作品的作者不到十人。這個縣自從一九八O年成立了業余文藝作者協會以后,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先后發展會員一百多名,另有在冊作者三百四十名,能夠在省、市直至國家級發表作品的作者人數,從過去的不到十人發展到四十多人,三十年來曾有五十多人次榮獲省、市級創作獎。
實踐證明,繁榮群眾文藝創作的首要條件,便是把分布在各行各業的業余文藝作者組織起來,形成隊伍,互相學習,才會提高。
業余作者組織起來,如何使隊伍鞏固和壯大,怎樣使他們不斷進步和提高?
由群眾文化部門創辦一份內部文藝刊物,為這支隊伍提供筆耕的園地,則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我們的業余文藝作者隊伍中,剛剛起步入門者居多。他們創作積極性很高,但其作品多數距公開發表的標準相差甚遠。許多新作者的稿件屢投不中之后,就會心灰意冷,有的人甚至會一蹶不振,就此消沉下去。對此,我們群眾文化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向這些剛剛起步的文學新人伸出援助之手。
農民離不開土地,工人離不開機器,從事文藝創作的同志需要一塊練筆的園地。這塊園地就是群眾創辦的內部文藝刊物。這份刊物,旨在吸引作者,發現作者,鍛煉和培訓作者。許多初學寫作者,一旦發現自己寫的作品也能變成鉛字,其欣喜之情便會轉化為一種強烈的創作欲,轉化為一種更上一層樓的進取心。另外,刊物問世以后,即變成了一種社會存在,它發行到哪里,就在哪里產生著影響。許多以前對文藝創作信心不足的人,看到自己的同學,同事寫的東西也能形成鉛字發表,效仿之念油然而生。于是,我們的作者隊伍就像滾雪球一樣,一天一天地發展和壯大起來,他們來信、來訪,既接受輔導,又為辦好刊物出謀獻策。在這塊園地的哺育規劃下,他們豐滿了羽翼,展翅翱翔了。縱觀各地,許多有影響的作家,開始大多是群眾文化部門辦的內部文藝刊物上起步成才的。難怪有關領導和作家一致贊譽這類文藝刊物是文學新星升空的發射架。
實踐證明,群眾文化部門舉辦的內部文藝刊物,是團結和聯系業余作者的紐帶,鍛煉提高業余作者的陣地,是繁榮群眾文藝創作的重要措施。
對業余文藝作者是群眾文化部門的義務。由于業余作者來自各條戰線,他們的生活經歷、文化程度、文學素養,以及個人氣質、愛好各不相同,因此,對他們的輔導,不惜采取多種不同的方法。
①辦班輔導。把城鄉作者集中到文化館辦創作輔導班。在輔導班上,把對基礎理論的講授和對具體作品的解剖結合起來進行,力求使作者既能聽得懂理論,又能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身的創作實踐。
②個別輔導。每當作者登門送稿時,輔導干部要力爭做到當場看稿,當場剖析作品,共同研討具體修改措施。對那些邊遠地區的作者,輔導干部應當有計劃地進行專門走訪,到家輔導。
③函授輔導。對于大量的作者,用通信或材料的方式進行函授輔導。也可組織骨干作者去聽名家講座,向作者定期推薦自學書目等,都是對作者進行具體輔導的較好辦法。
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是文藝的兩翼,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推動,缺一不可。在抓隊伍、抓作品的同時,對本地作者的作品,我們應當從政治思想傾向、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給予準確的評論,指出其作品的成敗功能得失。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