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洋 (臨沂大學傳媒學院 山東臨沂 276000)
人文關懷的含義是以人為本,那么在當代人文關懷主要是指在改善人們物質生存條件的同時,關注其精神世界,努力營造一個適合人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本文所要將的人文關懷包大致含了兩個統一:分別是物質關懷與精神關懷的統一和現實關懷與長遠關懷的統一。新時代的人文關懷包含了當代社會狀態下的時代精神與先進社會理念。人文精神做為人文關懷的主導,也一直在體現著當代社會的時代精神與先進理念。而把這些當代的社會時代精神、先進社會理念溶入到現實行動中的同時又在實際行動中際行動中高揚人文精神旗幟,這就是人文關懷所要做的。
(一)探討弱勢群體范圍及特點每個階層的生存狀態都應該受到關注,人生存的本能決定了每個人在經歷自己的同時也有了解他人經歷和其他階層的生存狀態和方式的愿望,這也是在今天和諧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一種途徑。90年代后期的媒體中開始頻繁出現關注弱勢群體的報道。這些弱勢群體包括了貧民,民工,殘疾人、失學兒童等。較多地關注這些弱勢群體是人文關懷的一大表現。顧名思義,弱勢群體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條件上和生存發展能的力上處于相對的弱勢,當然在在話語權上也處于忽視被和動的位置。因此為使其有一種溫暖感和歸屬感,她們的生存狀態和感受理應受到社會的關注。但是不能拿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來賞玩,來作為人們悲天憫人的情感需要,以此引博得大家的關注。人文關懷強所調的關注、了解、感受弱勢群體并不是為了博取同情的眼淚,而是為了發人深思。
(二)對弱勢群體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在大多數關于“弱勢群體”的報道中,大多媒體從博取同情的角度來采描寫,這里虛情假意的同情與略顯偏見的歧視顯然缺乏對其的內心與精神的深入理解,表現出偏見性的關懷。這種結果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弱勢群體”的“弱”,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自己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助來獲得自己的滿足,媒體也能因此博得受眾認同,同時也博得了媒體“關注人”的榮譽。如何正確報道弱勢群體,準確體現人文關懷,值得人們去深思。
所謂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運用的錯位,是指由于在觀念上、認知程度上對人文關懷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新聞報道實踐中不能正確把握不好對弱勢群體新聞報道時的人文關懷尺度,使人文關懷在實際新聞報道的實踐中偏離正確軌道、背離其原本意義,偏離其最初目的。
(一)忽視受眾感受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是溝通政府與群眾的媒介方式,當越來越多的人記住這個節目的熱線電話,那個節目的聯系方式,當越來多的人希望向媒體傾訴時,說明新聞媒體人在對待人文關懷上的努力已經得到了受眾初步的認可。但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并不是泛濫的、無限制的,應該把法治管理作為其人文關懷開展的基石。超出必要邊界的人文關懷必然會減弱新聞報道的積極社會意義,有可能還會給新聞媒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二)忽視教育提升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意味著在新聞報道中把新聞的受眾擺到了首要的位置,從內容、形式上以滿足大多數受眾的需求期待為目的,使新聞報道最大程度上與廣大受眾產生共鳴,但這并不意味著隨波逐流,而是新聞媒體人通過新聞媒介把新聞傳達的同時,把一定的觀點、態度、信念、評價一起以一種獲得普遍認可與贊同、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形象一同來傳播給受眾,構建受眾的價值評價體系,以達到教育大眾、提升大眾的目的。
(三)忽視日常報道“節日化”,是目前新聞報道中一突出傾向,他是指在節日到來的前后幾天新聞媒體 “集中火力”對節日主題進行突擊性的報道、對關于節日的相關信息、相關事跡和節日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大篇幅的渲染報道,認為這樣就達到了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事實上,這樣的“臨時突擊”不能迅速展現新聞媒體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一項長期需要人們關注的工作,并不是一時突擊就可以體現出來的。艾滋病日,當人們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幾乎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把“艾滋病”放到了首位,這其實也沒錯,起碼讓我們知道了12月l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但這種突擊似的報道真正的能給受眾留下多少理性的認識卻很難說。
(四)忽視長遠關懷:著重眼前關懷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應是眼前與長遠的科學統一,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除了需關注人們的眼前利益,還要關注其長遠利益和人文精神可持續發展。任何只管“捅”和 “一捅了之”、“一捅為快”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五)忽視換位思考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應該以尊重、理解、同情的心理去對待弱勢群體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否則就不可能真正走進被采訪者內心世界,有時甚至會給他們帶來傷害。比如有些記者在采寫過程中,用俯視代替平視,用所謂的同情代替尊重和理解,這樣的采寫往往會事與愿違。
真正的從人文關懷出發,新聞媒體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行動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聞報道價值取向要明確,側重于人文精神的弘揚與傳播。對于人文關懷,媒體的不應該是簡簡單單的關注,然后給以消極、同情的眼淚,而是應該彰顯人類在精神方面的頑強去努力。鑒于大眾媒體廣泛傳播的特性,所以在對于弱勢群體進行報道時,既要熱情的給以關注又要格外的慎重。
(二)報道時機要恰當困境中的人,往往難以自控,陷入困境無法自拔,媒體介入的時機要好好把握,在對的時機以正確的切入點展開溝通。
(三)采訪對象要尊重隱私尊重采訪對象的隱私權,維護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應該是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體現在對采訪對象的人生價值與尊嚴以及隱私的理解和維護上。在電視節目攝制過程中要注意鏡頭運用或后期技術處理,體現傳媒對人的尊重。
(四)避免采訪成為傷害記者采訪被稱為一種重要的人際交流活動,這種活動同樣也會對采訪對象產生影響。記者對弱勢群體的采訪,應該像往常采訪一樣,不需要在采訪時的“特殊待遇”。真正的人文關懷應該是設身處地地為報道對象著想,避免操作簡單化。不但要考慮到采訪是否適合公開以及可以公開的程度還要考慮被采訪對象對報道有沒有特殊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漫長的道路,解決弱勢群體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新聞媒體應以自己的新聞報道主的同時,對弱勢群體的新聞報道中應傳遞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提供交流平臺,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貢獻。 在報道弱勢群體時,應該多去尊重他們的處境以及他們的人格尊嚴,而不是借助報道之名尋求自己報道“轟動”之效。要在對弱勢群體的新聞報道中流露出關切之情,體現人文精神。這既是新聞報道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對人生命價值的關懷。新聞媒介在傳媒資源上有意識地向弱勢群體傾斜,實行信息扶貧,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與生存狀態,反映他們的心聲、愿望和要求,使他們充分地享有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的媒介知情權、話語權、發言權。在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新聞媒介理應成為弘揚、倡導人文關懷的有力工具,使人們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的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2-45.
[2]趙志立.新聞媒體要關注弱勢群體.傳播學論壇.2004(2).
[3]王雄.新聞輿論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