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斌杰
當代中國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新的目標邁進,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用愈加突出。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地指出:“要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傳統文化產業提升改造,積極培育發展新興文化產業,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域、跨行業經營和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⒓s化、專業化水平。要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要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的對接?!边@一精辟的論述不僅為我國文化產業的未來道路、發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也高度肯定了兼并、重組、上市融資、跨地域跨領域經營等戰略投資方式對于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就是戰略投資者的全球選擇。有了戰略投資者,才有企業擴張行為。企業的兼并、重組、托管、收購、跨國發展,發行股票和債券,資產的剝離、置換、出售等,都是戰略投資者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普遍采用的資本經營方式。戰略投資者一般具有資金、技術、管理、市場、人才優勢,致力于長期投資合作,謀求長期利益回報和企業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一系列戰略投資活動,戰略投資者可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市場占有率,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動全行業企業規?;?、信息化、國際化發展。從國際出版業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開展戰略投資和資本運營是大型國際出版集團迅速壯大、出版業市場規模大幅擴容的必由之路。1950~1980年,美國出版界爆發了企業上市熱潮,一大批知名出版企業募得巨額資金做大做強,奠定了美國出版業的新格局。2000~2008年,美國出版傳媒業開展了1026次資本并購,年均114次;交易金額達774億美元,年均86億美元。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震蕩之下,國際出版業新一輪的兼并重組更加如火如荼。據美國一家媒體信息服務商報告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媒體跨國并購市場達成交易198宗,總交易額約為45億美元??梢灶A見,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國際大型出版集團向縱深領域的戰略投資活動將更加活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培育一批戰略投資者,開展多種形式的戰略投資活動,壯大我國出版企業的實力,也是我國新聞出版業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新聞出版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大力推進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發展方式、管理模式的轉變,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新聞出版生產力,全行業成功實現了大改革、大發展、大變化、大跨越。2009年,我國新聞出版業總產出超過1萬億元,圖書出版品種和總量居世界第一,成功躋身于出版大國行列。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經營性出版社完成轉企改制的歷史任務,實現由事業單位向企業法人的身份轉換,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不僅為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規范轉制樹立了典范,而且為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確立了標桿,積累了經驗。一批出版發行集團、報業集團、期刊集團作為新興市場主體的地位初步確立,重構了我國出版業的基本格局。一批出版傳媒企業進入資本經營層次,45家出版傳媒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市值超過5700億元,凈融資達到2000億元,成為行業內實力雄厚的新興戰略投資者,成為國內外證券市場一支引人矚目的力量。
改革的目的是加快發展,發展的目標是做大做強。應該看到,我國出版業目前總體上還是大而不強,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名牌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因此,要選擇那些體制機制改革到位、整體實力較強、基礎條件較好的出版企業集團,通過上市融資、資本重構、出版資源傾斜等措施重點加以培育,造就一批新聞出版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力爭在三至五年內,培育出六七家資產、銷售超過雙百億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出版傳媒企業,成為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占據中國文化投資和出版市場的主導地位。全力推進新聞出版企業整合資源、聯合重組和結構調整,鼓勵那些業務相近、性質相同、產業相通的新聞出版企業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并購、聯營、重組,迅速成長壯大。
在我看來,打造出版傳媒戰略投資者、加快進軍戰略投資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助于增強國家文化實力。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缺乏影響力,沒有足夠的話語權,要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一步增強文化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當前,我國出版企業與國際知名出版集團的資產規模相差甚大,企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綜合實力都還不夠強。通過產業內企業之間的戰略投資,培育優秀的戰略投資者,大力提高出版企業集團的整體實力和品牌影響力,才能不斷擴大主流文化陣地,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出版業在世界出版格局中的地位,才能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
第二,有助于提高出版業市場化水平。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出版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資源配置方式落后,市場體系建設還有較大差距。通過出版企業的戰略投資活動,有利于以市場為基礎自由配置出版資源,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優或次優;有利于打破地方封鎖和行政壁壘,進一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全國出版物大市場。
第三,有助于轉變出版業發展方式。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出版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文化含量高的特點,是典型的“低碳經濟”“朝陽產業”,日益成為新的重要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戰略投資活動,有利于集聚優質出版資源,淘汰落后出版產能,促進出版產業由數量擴張、粗放經營向質量提高、集約經營轉變;有利于優化出版產業結構,改變過于倚重教材教輔的傳統出版格局,建構教育出版、專業出版和大眾出版“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和傳統業態、電子業態、數字業態共同發展的新型出版格局。
第四,有助于加快出版業技術進步。數字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生產技術,是實現傳統出版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和科技支撐。不少國際出版巨頭的數字出版收入已經占到其總收入的50%以上。通過上市融資,出版企業可以將募集資金用于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數字設備的更新上,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出版業實際的數字出版道路,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和贏利模式,實現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
面對鮮活的新聞出版改革發展實踐,伯根同志的這本書可謂適逢其時,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價值。它體現了伯根同志對創新出版企業戰略管理模式、培育大型骨干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的深入思考,凝聚了伯根同志20多年來為出版事業孜孜 地探索的深厚感情。作者以學術上的慎思明辨和出版實踐上的豐富體驗立論成書,內涵豐富、視野開闊,值得認真一讀。
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歷史呼喚著新的精神創造和文化輝煌。未來10年,我們將要實現由新聞出版大國向新聞出版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目標遠大、任務艱巨。新聞出版業必須有更大作為,也必將有更大作為。希望所有出版傳媒業界同事,緊緊抓住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這一主線,科學謀劃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新篇章,抓緊培育一批實力雄厚、品牌響亮、享譽世界的大型出版傳媒戰略投資者,打造更多的中國“出版航母”下水,千帆競渡,擊水中流,參與國際競爭,為實現建設世界新聞出版強國的宏偉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