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紅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 江西南昌 330000 )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燦爛輝煌、厚重深遠。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生活生產,產生了諸多的藝術門類,舞蹈就是其中一項,而中國古典舞又是舞蹈門類的一個具體代表。中國古典舞身韻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動作——“云手”,其運動軌跡為“圓”。從這個“圓”中(平圓、立圓、8字圓),我們可以窺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中國古典舞于上世紀50年代創建,是在我國傳統舞蹈、戲曲、武術等藝術的基礎上,經過數代舞蹈工作者整理、提煉、創造,具有獨特美學原則和一定典范意義、古典風格的舞蹈。由于歷史的局限和時代的選擇,脫胎于戲曲舞蹈的古典舞,一度被人稱作“戲曲舞蹈”,或者被學者稱著為“新古典舞”,但是從傳承和源流關系來看,中國古典舞是中國古代舞蹈的繼承,戲曲舞蹈的繼承,幾千年傳統舞蹈的繼承。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唐滿城教授,創建了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程。它是在繼承戲曲、武術的基礎上,按照舞蹈藝術自身的特性和規律,通過借鑒和吸收一切有利的因素加以發展,創造具有鮮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的中國古典舞訓練和表演體系。可以說,身韻課程的產生,使古典舞徹底脫掉戲曲舞蹈的“外套”。
所謂古典舞身韻就是“身法”與“韻律”的合稱。“身法”就是外部的形態樣式,“韻律”就是內在的內涵神韻,兩者有機結合,融為一體。云手在傳統戲曲和武術中,是一個典型的動作。但是在古典舞身韻中,屬于主干教材五大典型動作之一,有一系列的運用和發展。例如,在戲曲中,云手是一個程式化的動作,要求動作的整體軌跡為圓,茹富蘭先生說拉一個云手要劃五個圓,可想而知,圓對于云手的重要性;同樣歐陽予倩先生在《一得余抄》中說過:“京戲的全部舞蹈動作可以說無一處不是圓的”,是一種“劃圓圈的藝術”。還有戲曲泰斗錢寶森先生在《京劇表演藝術雜談》也說過:“使起身段來,是大圈兒套小圈兒,身段都有圈兒。”在唐滿成、金浩所著的《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教材中,云手主要分為四大類:一為基本云手,其動作要領是雙手交叉胸前時要保持圓臂,要含胸提氣。完成云手的過程身體也要在過程中隨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隨上面的手,雙手配合的感覺要像在胸前揉撫一個圓球一樣,后隨下面的手,要有渾厚的內涵氣質和外在的規范樣式。二是沖靠云手,在基本云手的基礎上,加以上身沖靠為基本動律,帶動云手的同時加上腳的前后移動重心,整個過程要完成兩次上身的沖靠,同時,需要兩次腳步的前后移重心。三為大開大合云手,特別強調“橫擰開合”的技術要領,二位手臂要向后打開一些,要盡量挺拔上身并橫擰,上下身較勁產生一種“擰麻花”的形態。最后是波浪云手,又稱“云手大揉球”,是上身經過右旁提-后仰身-左旁提的大幅度運動過程,其始動作要比基本云手舒展和撐長一些,幅度也較大,比其他云手更加追求圓的軌跡。大家知道,云手的軌跡主要就是平圓,要求大圓套小圓,小圓化大圓,陰陽互補,連綿不絕,可以說招招不離弧形,勢勢皆成圓像,整體運動圓滿連貫,一氣呵成。唐滿城先生說道:“云手的精華在于一個‘云’字”。即雙臂交叉進行而產生“立體式”的圓線運動,戲曲中形容云手要像“揉球”。云手不僅在動作上要求圓,在與身法、步法和各種舞姿相結合,可貫穿于整個動作的運動當中,也要形成圓的連接動作,尤其是正云手與反云手在動作起始連接的交替中,使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往來運行于圓的軌跡運動之中,強調于圓的流動感,這樣就形成了中國古典舞“擰、傾、圓、曲”美學意味中的“圓”。
唐代張志和在《空洞歌》中說到:“無而自然,自然之原。無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愨然,其形團欒”。將圓之形狀論為造化的本原。在古希臘,圓是最美的圖形,是美的化身,美的使者,以圓為貴,以圓為美。人們以各種圓形物質來裝飾自己的身體和生活。例如,戒指、項鏈、古希臘埃皮達羅斯圓形劇場。在萬物自然中,圓形無處不在,比比皆是。從造型的角度來看,圓形具有整體性、對稱性。另外,圓的內部即使有一定的形式上的變化,也不會容易破壞這種整體性,反而可以使造型更具特色。在中國傳統中,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所以有圓滿、圓融、團圓之說。圓的意識影響至深也與中國人長久以來賴以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有很大的關系。例如,《淮南子?主術訓》中曾提到“智欲圓而行欲方”,是指人既要中庸、圓滑,同時又不能失正氣、骨氣和品德,要堅持原則和獨立的個性。同時,“圓”的審美心理,也體現在中華民族對“天”的崇拜,所以自古就有“天圓地方”之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建了圓形的“鳥巢”和方形的“水立方”。中國傳統藝術特別強調“圓”,如敦煌中的飛天,戲曲的圓場步和水袖,藏族的鍋莊、天壇等,都明顯體現了這種“體如游龍、轉似回波”的圓的形態、神韻和審美。明代音律家朱載堉認為“轉之一字為眾妙之門”,這個“轉”就是圓的意思。因此,在身韻教學中,老師要求學生的動作必須遵循“三圓”運作軌跡、“動與靜”,“點、線、面”的審美原則,身韻元素的動作也要通過“擰、傾、圓、曲”來凸顯圓的意味和審美。
圓作為一種哲學觀念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 ,人類對圓的認識可上溯到人類起源之初,人類最早的群舞就是“圈舞”,這種圈舞至今還流傳于世界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以“圈舞”“圓舞”的形式。大家手拉手,臂挽臂,唱著歌,合著節拍,動作步伐整齊一致,踏地為節,一起轉圈,共歌共舞,邊行進邊表演,如山東鼓子秧歌的吐須、龍擺尾等等。可以說人類有意識以來,圓就在人類意識中打下了深深烙印。中國傳統文化中圓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儒、道、釋、武、舞等傳統文化方面 ,如古典舞的“擰、傾、圓、曲”、太極中的陰陽魚、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圓滿輪回等等。圓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具象的載體,也是一種處事態度,更是一種辯證的哲學態度。圓是中國人的審美標準,它首尾相接,無始無終,圓滿圓融。中國古典舞身韻,通過多年舞蹈工作者的不斷建設和完善,其圓的形態造就了一種“轉似回波”的美學意蘊,展現了東方人體在時空中的流連綿延,使中華民族精神意識在舞蹈形體運動中的一種高度反映和民族審美的本質體現。
[1]《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唐滿城.金浩著.上海音樂出版社.
[2]《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 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淵著.上海音樂出版社.
[3]《舞蹈形態學》 于平著.北京舞蹈學院內部教材.
[4]《唐滿城文集》 唐滿城著.中國戲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