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紅 (安徽太和縣文化局藝術幼兒園 安徽太和 236635)
一個好的幼兒舞蹈就猶如一個上好的玩具受到孩子們的青睞,它在使孩子們得到鍛煉的同時使孩子們在舞蹈中受到熏陶與啟迪,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審美與欣賞水平,最終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但是目前,幼兒舞蹈的發展走入一個誤區,很多舞蹈動作太趨近于成人化,而忽落了兒童自身發展的特點。其實,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對幼兒的教育方面我們除了應該具有高度的工作熱情外,還要講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適合他們自己的舞蹈氛圍。要想創編出優秀的舞蹈作品,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些關于幼兒方面的知識
1.富有幼兒舞蹈的特性和情趣
2.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模仿性。
3.較為單純、簡潔、短小。
幼兒舞分兩大類。
1.自娛性幼兒舞蹈:主要以娛樂性為主,于娛樂之中。常見的有:幼兒律動、幼兒歌表演、集體舞、音樂游戲。
2.表演性幼兒舞蹈:是指編導者通過對幼兒生活的觀察,經過藝術加工,提煉出的一種表演性來反省幼兒生活的舞臺藝術作品。它又分為傳緒舞蹈和情節舞蹈。
1.幼兒律動
(1)明確目的:是訓練節奏感?是發展幼兒的模仿能力?還是訓練幼兒動作協調性。
(2)音樂注意形象突出,節奏鮮明。
(3)適合年齡特點,符合幼兒的生活實際。
(4)設計動作應發揮幼兒創造性,可編成單一律動或組合律動。
2.幼兒歌表演
(1)歌曲選擇注意音樂形象突出易于用動作表現。
(2)不同年齡班應有不同的歌曲選擇。
(3)動作形象簡單與音樂和諧,唱為主、動作為輔。
3.幼兒集體舞
(1)確定內容和形式:若要團結友愛可用邀請舞,其他則應選擇單圈、雙圈舞。
(2)選定音樂。
(3)設計主要動作。
(4)設計隊形與隊形變化。
4.幼兒音樂游戲
(1)確定主題,內容和形式。
(2)根據內容選擇音樂。
(3)設計游戲的動作與隊形變化。
音樂游戲的動作不宜設計過多過難。重點應在情感交流上,力求動作形象直觀,富有趣味性。
5.幼兒表演性舞蹈
(1)要選材、立意要新。(有特色)
(2)編出典型的動作、立體動作、科學合理多次重復運用、表現。
6.舞美設計
服裝、背景、燈光、化裝。注意簡明形象,色彩明快有兒童特點。
(1)三角形顯得穩定。
(2)圓形熱情柔和能使畫面集中、緊湊。
(3)圓弧形,產生一種廣闊的空間感。
(4)長方形、正方形,穩定,剛直。
(5)S形深遠的感覺。
舞蹈編導的教師不但應會跳舞或編舞蹈動作。還應具有廣博的文化修養和其他知識修養。雖然舞蹈是認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卻融會了文學、音樂、美術、戲劇等妹妹藝術因素。同時舞蹈和其他藝術的這種緊密關系也豐富和發展了舞蹈藝術本身的表現力。因此,廣博的知識修養是編導創作的源泉和生命力。對創編者的要求:
1.要不斷的學習,豐富舞蹈知識,技能會抓住實際,善于積累,做個有心人。
2.要深入幼兒生活,全面了解幼兒身心特點。
3.了解創編的一般規律。
(1)幼兒舞蹈是文學、動作、音樂3位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
(2)選材立意:題材新穎、具有童心情趣,民族特色,立意高尚。
(3)動作設計
善于從幼兒生活中挖掘動作素材,經過組織和藝術加工,動作力球舒展開放,形象逼真使幼兒顯得活潑、豐滿。
第一,關注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我們的素材庫,在幼兒舞蹈動作的編排中我們應該始終追尋幼兒奇特的思維方式。從他們所見所聽所想中選取素材,即所謂的“童真童趣”,但是同時必須追求主題的新穎獨特有教育意義。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先“童化”自己。
(1)最常見的是直接通過幼兒本身的形象或借助幼兒本身的生活片段,經提煉、加工成反映幼兒愛勞動、助人為樂或尊老愛幼等主題作品。
(2)從孩子們所喜愛的文藝、文學作品中取材。
(3)可根據時代的發展及當前的形式來確定主題。
(4)可結合本地的季節及民俗選材。
第二,音樂的選取。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幼兒舞蹈的音樂首先要注意曲調明朗、簡單、形象化且節奏感強,歌詞也應順口、押韻,富有感染力,讓孩子們聽后能展開想象,有想跳、愛跳的欲望。
主題和音樂確定后,則應考慮舞蹈的結構。從舞蹈的開始到過程,以及情節的發展,故事的高潮結局等。根據幼兒喜歡有故事有情節的舞蹈,但是情節的選擇還要考慮細節。
第三,動作的創編。幼兒舞蹈的動作應從幼兒心理、生理及年齡特點出發,不應過于繁瑣,過于復雜,應適合孩子們的接受能力。
(1)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加工、美化動作。
(2)從民族、民間舞中提取動作。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其豐富的舞蹈藝術寶庫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3)借鑒中國古典舞或其他與舞蹈藝術有共同之處門類的一些動作。
第四,服裝與道具。在服裝與道具上應有新穎的藝術處理,體現舞蹈的特點使孩子們穿著舒服,跳得高興。還如舞蹈《中國娃》,我是這樣處理的:古代娃身著斜襟束腰束袖長袍,手持馬鞭威風凜凜馳騁于疆場,當馬鞭展開,卻成了一面面寫有“趙”“錢”“孫”“李”等百家姓的古代戰旗;近代娃則身穿馬褂,頭戴有長辮的瓜皮帽,手持寫有“儒”“道”“法”“墨”等各學派名的紙扇踱步而出,儒雅書生氣十足;現代娃著輕便練武短裝,赤手空拳一躍而上,整個場面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花滿小城》,考慮孩子們使用手絹花不方便,片不起花來,便將八角手絹中見去掉一塊,穿進橡皮筋后套在腕上,這樣僅靠手腕的轉動便可將手絹舞成一片花海,取得可喜效果。
總之,幼兒舞蹈的創編離不開孩子們的生活,更離不開編舞者的細心研究和耐心探索。很多沒有理論基礎,文化水平不高的教師(特別是有些農村的幼兒教師)創編出非常優秀的幼兒舞蹈,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不推陳則不會出新,在幼兒舞蹈這片沃土上,只要有“幾度春秋勤耕耘”的努力,才會有“月月歲歲綻新花”的收獲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