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男 (菏澤學院音樂系 山東菏澤 274000)
歌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科學的歌唱發聲必須要建立在歌唱生理學的基礎上。沒有發聲器官的活動,就不可能有聲音的出現,它的生理活動不但產生聲音,也產生正確的發生結構,這就建立了聲樂藝術的科學基礎。人體構造具有自身所特有的科學原理,只有遵循其自然規律,合理的利用發聲結構,科學運用歌唱方法,才能產生高品質的聲音,更好的詮釋歌唱藝術。
科學的說法:“聲”是能均衡振動的無論哪種物質的產物。當振動由聲帶發出的時候,就產生了喉管音,音樂上叫做“音”(Tone)。聲帶的振動是物理現象,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因為,任何發聲物體都可以產生振動。人聲和樂器一樣,喉管的結構不過是個百音盒,和管樂器或弦樂器擁有的特征一樣,如果將兩根有彈性的弦和聲帶拉成一樣的緊度,再用氣流沖擊的話,可以得到同樣的振動。弦產生的聲和聲帶所發出的聲,從物理上說,完全是相同的,不過,前者和人聲的特色大不相同而已。這說明聲帶只能發聲而不能發出嗓音。喉管音和提琴音沒有物理上的區別。但是,提琴聲和人聲之間的特點是顯然不同的,因為前者沒有能力產生語言的元素——字。這就證明:聲不具有“嗓音”的生理性能。
顯然,喉管音和嗓音不完全是一回事,雖然聲是嗓音發展的根源,可是它并不是嗓音。喉管音和嗓音如同種子和植物,它由種子長成,但它已不再是種子。
這就意味著人們過高地估價了聲帶在“嗓音”的形成中所擔任的角色。從聲的產生來說,聲帶是主導因素,但是,嗓音的形成是語音器官——口所造成的。而共鳴室則給嗓音以共鳴的作用,使之具備各種特征:音量、音質和響度。
因此,從口發出的完整的“嗓音”較其原始的聲要大些,共鳴濃些,并且質量好些。這就造成了嗓音形成的兩個不同階段具有明顯的區別,即喉嚨創造聲,而語言器官創造嗓音。
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的聲樂教授約翰?胡勒(John Hullah)說:“沒有說話就沒有歌唱。”即凡是能唱的必然也是能說的。這個講法不管她是否建立在科學原理的基礎上,卻有很大的價值。根據“能唱者必能說”的這樣一個原則,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唱歌依靠于說,必須使唱歌依賴于嗓音或字,而不是依賴于聲。
2.聲和字之間的顯著區別是,聲帶所發出的聲由喉部唱出,而字必須由口產生元音和輔音后,從口唱出。從一開頭,就這樣地建立一個嗓音必須置于口內的生理學原則。
3.嗓音由字產生逐漸完善的形態,這一形態越完善,歌唱聲音的效果就越完美。那么,顯然的,歌唱聲音是完全完全依靠在說話聲音上的。為了訓練正確的歌唱聲音,首先要訓練說話的聲音。
這個事實確認了一個不能駁倒的原理就是:任何歌唱方法都是基于音的,而不是基于嗓音。換句話說,基于喉嚨產生的聲,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它只是為了發出優美的聲,像任何樂器一樣的聲,而有廢除整個嗓音自然美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聲就會被安放在喉內,只是由喉部的共鳴稍微加強一點罷了,而沒有足夠的擴展到面部。
嗓音自然音域的每個音,是由聲帶用最低限度的張力和最少的呼吸產生的。這樣,就能建立起平衡的發聲機能。喉管的聲必須不受任何干擾,自由地傳送口腔:自如是發聲的基礎。當發聲開始時,呼吸器官即呼吸系統的肌肉,向聲帶推出氣流使之振動:聲帶在各部位的肌肉和喉頭軟骨的合作下產生作用。因為它們的彈性善于使自己在無數次的調整中,制造出一連串不同的音,這就構成了嗓音的音域。
萌芽期的音,是聲帶以最低限度的張力,又以最少量氣流所造成振動的結果,這個由正確結構所發出的音,構成了嗓音自然音域內的最低音。這個音是很虛弱的,并且在聲樂中不適用。但是,它對發聲結構有極大的益處,因為它是音域中連續的音最深處的支柱,如同建筑物用以打基礎的基石一樣。當這些初步的、低而弱的聲,逐漸形成一連串音調高而又響的音,它就有利于發聲和找到它正確位置的基礎,并將其一直保持住。除非發聲器官受到外界人為的影響而使之不自然,才有可能改變它們原來正常的調節的程度。用這樣的機能,嗓音就可以獲得更寬的音域。因為,根據音響學的規律,樂器面積越大,產生聲的氣流用的越少,音調的效果就越低。所以,用最少氣息,保持完全松弛的聲帶,從而把嗓音放寬到最大限度,就使音域擴展到最低的部分。這就是嗓音的、自然音域的、符合生理要求的下限。
呼吸是發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在發展聲音方面,它并不是現今教學中所認為的那樣重要的力量。相反地,歌唱功能鍛煉著呼吸器官和它的力量,正如任何生理功能發展著與它相關的器官一樣。因而,是歌唱鍛煉了呼吸,而不是呼吸鍛煉了歌唱。
呼吸是自然的功能,連我們自己都不能支配它。我們不能制止呼吸,那么,聽憑自然去照顧這個功能吧:需要氣息時,它自然會供應的。讓自然去啟發或發動自己的呼吸結構,我們不必企圖去干涉和破壞它。
在人的聲音中,聲帶所產生的聲音是微弱的、細小而又無色彩的音,但是,它們由咽喉和口部管子供應了共鳴而得到了擴大;再加上共鳴室和身體的腔體,整個身體竟成了嗓音的大共鳴箱,使它的音量變大,響度變強音質變柔。
科學地說,一個沒有共鳴產生的音只是一個單純的聲,加上了共鳴,它就形成了混合或復雜的音。聲帶發出的原始音是單純的,是有限的聲響振動形成的。當它們被身體的腔體共鳴力豐富后,就變成了復雜的音,共鳴給予它們音量、音色和響亮度。說“身體的腔體”,是因為我們大膽地斷定:人身體的全部腔體,是能為聲音的發展而活動的像個共鳴箱似的。
雖然胸部和面罩部的共鳴起源于胸部,而竇室和額竇的共鳴存在,一般是為人們所公認的。但是,迄今為止,關于身體共鳴的問題還沒人提到過。然而,如果根據音響學的規律,振動是各個方向進行的,也沒有任何障礙可阻擋它們進入,因而,沒有理由一定要使音波在胸部和面部停住,而不傳播到全身。至于人體這樣的樂器,有一個健壯的身體,又有結實的骨骼和大的腔體,無疑會提供更多共鳴的因素,而增強共鳴得力量。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類的知識如此發達的時代,既各行各業,從經驗主義進入到掌握了科學原理和規律的時代。在音樂本身不同的部門中,從創作到樂器演奏技能,已經有許多變化并有所提高,唯有聲樂藝術仍然在經驗主義的公式上掙扎著,仍然被可懷疑的傳統方法或武斷的歌唱方法所統治著。此類情況甚多而得到的實際效果甚少,兩者正成反比。顯然,如果有一個扎實而又正確的方法存在,則別的方法就沒有擠進的余地。
[1]薛良.《歌唱的藝術》[M].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年.
[2]甄立夫.《科學練聲》[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3]楊兆貞.《歌唱的理論與實際》(臺灣)[M].全音樂譜出版社,民國69年.
[4]《歌唱與聲音訓練》(音樂論叢之五)[G].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5]《聲樂譯叢》第一輯[G].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匯編,1980年.
[6]韓勛國.《聲樂藝術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