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菡 (衡陽師范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0)
中國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它的每一種文化都講究儒雅、講究意境。詩詞有詩詞的意境,講話處事也講究意境,注重中庸之道。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精髓。故此,它對意境的要求就更加高深。
在中國畫中,山水畫是上上之品,它的造詣要高于其他畫種,我們在研究中國畫的審美文化時,大多數都是以山水畫為主要脈絡來研究。我們都知道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將意境分為三個層次,那么在實踐繪畫中意境是否能真正嚴格的劃分出三個層次?
當然,不可否認宗白華先生的定論是正確的,但是我認為在實踐繪畫中,意境的區分不會那樣嚴格,在一張畫中,我們可以營造出多種不同的感覺,時而清楚,時而迷茫,時而又不知所處。所謂意境,就是心境。心之所想,心之所向。心有多深,有多遠,所畫之畫中的意境就有多深有多遠。
我們一直在談論一個常見的詞語——“感悟”,何謂“感悟”?分開來說,有感才能有悟,畫家對自然物要有感受,只有有了真實感受,才能淋漓盡致的描述出物象的物語,從而,將畫家的感受充分的表述出來,營造心中之境。
意境理論一直都是歷代藝術家爭相討論的焦點問題,“意境”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宋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中,隨后,就出現了“實景”“真境”“神境”“妙境”之說。這些理論的提出,都源自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及其道家思想,“靜思的智慧”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它獨特的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精髓,這一思想產生于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人們對自然還有著一定的想象,期待著自然能夠為人類服務,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也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天人合一”。山水畫本身就是以表現自然萬物為對象,人們對自然的情懷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山水畫中,在這里畫家將自身的愿望全部融進了畫中,賦予山水畫以靈魂。這種“天人合一”的成果和理論認識,一直影響著中國歷代藝術的發展,因此,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創造一直以營造“人與天調”的人生理想和藝術理想為目的。
“道”在古代哲學中是自然界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中國歷代山水畫家都在提倡“我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钡幕貧w自然,求真求道的思想,喜歡在自然中尋找曲線之美,以自然之美來體現畫家心中的感受,提出“道法自然”的理論。這種理論以道為宇宙的根本運行規律,以“氣”為實體形態,以萬物和諧發展為目的,它首先構成了一種中國人認識天人關系的廣義意境觀。
都說道家思想迂腐,但對于真實的自然來說,它確如真理般深刻,它那求仙求道的思想,使得人們在思想上得到解放,充分的放松心情,自然飄逸的心神,在自主的繪畫形式上得到表現,使“道”與“藝”在繪畫形式上得到充分的統一,達到藝與道合的理想境界,從而實現了藝術對人生的超越,進而達到宗白華先生說的意境表現的最高層次——“最高靈境的啟示”,從而達成對人對自然的感悟,這種感悟與畫完美結合,從而實現了藝術品的真正價值。
下面我們以中國古代著名畫家龔賢的作品為例,來說說“道”與“藝”是如何結合的?龔賢的作品分三個階段, 黑龔時期、灰龔時期和白龔時期。無論哪一個時期的作品,都有著渾厚華滋、潤澤如雨、渾然天成的意境。黑龔時期,他的畫面總是在營造一種子夜的感覺,所有的山都在黑夜中閃閃發光,渾然如黑夜中的金剛?;引彆r期的龔賢,其作品一改黑龔時期的風格,有了煙雨朦朧的美感。構圖也逐漸走向大氣,自然的真實情懷,在龔賢的畫面中逐步真實的呈現,到了白龔時期,“道”與“藝”兩者的結合就更加微妙了,我們既能看到自然的真實場景,也能夠感受到空靈、高古的意境。
在我國古代哲學中,最為精深、基礎的就是《易經》,在《易經》中提出了陰陽二氣和合論,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準確的提出了在山水畫的實踐中,我們應該做到遵循自然規律,并能夠熟練的運用虛實相生的繪畫手段表現自我心中對自然萬物的真實感受,中國人歷來講究“道法自然”,《易經》中所闡述的理論,同我們“道法自然”的本意正好是相同。在山水畫中,黑白所營造的節奏同老子所說的“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是同一道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太極圖中的兩條小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生,生發無限意向。這種黑白節奏和韻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畫面意境的層次,是否能夠創造出“蕭條淡漠,荒寒簡遠”的山水畫最高意境。
中國山水畫從作為人物畫的背景開始到最后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畫種,并創造了一種可游、可行、可居的具有濃厚自然情懷的意境。在這期間,很多畫家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犧牲。意境理論的成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思考和學習的典范,從李思訓到范寬,從范寬到四王,叢四王到黃賓虹,山水畫經歷了幾個階段的飛躍。在這當中,關于意境的理論,在繼承中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被忘記,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文化迅速涌入中國,許多山水畫家在股思潮的沖擊中,打破了傳統的意境論,創造出了新的繪畫形式。我們在這里以著名山水大師黃賓虹先生為例,來深入的談談意境論的進化。黃賓虹先生有句話叫做十年傳統,十年突破。在研究了十幾年的傳統之后,他研究了西方繪畫的理論,并將西方素描繪畫中的某些因素運用到里面,結合造型,形成意象意境。正所謂“大象無形”,黃賓虹先生的畫在造型和意境的創造上都表達出了這個特點,山似山非山,樹似樹非樹,但是放在一起,樹又是樹了,山又是山了,陰陽布局合理,在統一中又有變化,將自然規律準確的表達出來,同時也訴說了畫家心中的想法。因此,意境創造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意境的境界表現雖然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的理論是相通的,都是為了表現自然事物的基本運行規律,達成人與天調的人生理想,體現東方人特有的“靜思的智慧”。
對山水畫意境問題的探討,歷代畫家從來沒有停止過,它在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而發展,隨著人對自然理解和控制能力的增強而發生變化。意境理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集大智慧而成的,因此我們應該繼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同時,將現實環境同文化有利的結合,從而進一步提高山水畫意境表現的技法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