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志慧 (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論謝赫“六法論”的新意境
沙志慧 (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山東聊城 252000)
謝赫“六法論”把中國古代繪畫從創作到流傳方面的各種理論體系都涵蓋其中,“隨類賦彩”闡明了中國繪畫在使用色彩上突破“客觀再現”,表現畫家內在審美感知,“應物象形”重視藝術家心靈的作用,“經營位置”已擴展到其他題材的繪畫,“六法論”在創新中尋求不斷地發展。
隨類賦彩;應物象形;經營位置
“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到用筆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總之創作和流傳各方面,都概括進去了。隨時代變遷,“六法論”又有新的意境,現略述“隨類賦彩”“應物象形”“經營位置”三者之新意。
如果說“骨法用筆”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那么“隨類賦彩”就可以說是中國藝術作品中色彩實踐的基本準則,“隨類賦彩”同“骨法用筆”一樣體現了中國畫的特征。“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一,同樣反映了中國畫的再現事物的基本原則,是具有中國寫實繪畫傳統的色彩理論,闡明了中國繪畫在使用色彩上的概括性特點。
它表現了畫家豐富多彩的世界,表現出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動把握,并且大膽放棄“客觀再現”,對象本身具有的光影并沒有成為畫家努力追尋的目的,而是轉為用有限的色彩繪畫出無限的對象世界。我國繪畫在色彩應用上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從對象的固有色出發。它并非是自然主義的,并不完全依照自然界的色彩類別來處理色彩,而是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畫家在處理色彩的時候,要從畫面的內容,形式出發,可以大膽地表現物象的固有色,最大限度的夸張可以表達出畫家內在的審美感知。
中國畫的色彩觀念并不是著意于“色相絕對忠實于大自然”。對于繪畫色彩的發展,前人是經歷了無數次實驗和創新的。對于現代繪畫藝術的發展來看,葉子可著黑色,花也可著綠色,竹可著朱砂或紅色,充分表達出畫著自身感受。荷花的罩染色已不僅僅局限為綠色,有的畫家使用了藍色來極為精妙的表現出了它那“青出于藍而盛于藍之美”。正如現代花鳥畫家劉新華所說:“隨著現代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繪畫色彩觀念也要進行一次徹底的革命,現代高質量的繪畫需要高質量的畫材。新重彩石色的使用將使中國畫的表現領域拓寬,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風貌。“色彩美”和“厚重感”應該是最突出的特點。中國畫追求厚重深沉,大氣磅礴,掌握使用新石色激發會使中國重彩畫展現出廣闊的新天地。
對于畫家 來說,“應物象形”或“應物,象形是也”,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應物就是刻畫出對象的形態外觀。在“六法論”始創時代,它的位置應當說是恰當的,“應物象形”或“應物,象形是也”,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應物象形”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十分重視藝術家心靈的作用,強調人與自然萬物的感應關系。本人在《論中國繪畫中的“逸格”與“三品” 》中曾提到宋代黃休復,由于受文人畫影響之深,他在《益州名畫錄》里把“逸格”擺在第一位,也是與“應物象形”相契合的。
在后來的中國畫論中關于“應物象形”的討論有多種角度,圍繞著“應物”的原則形成了一套遠取近求,仰觀俯察的把握外界事物的方法。像《清明上河圖》這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藝術瑰寶,在對物象的繪畫創作中同樣做到了有取有舍,每個細節都描摹的恰倒好處,假如它把每個細節都描摹過于真實,那么《清明上河圖》也許就沒有今日的燦爛光輝。所以說在“應物象形”中,仍有較大的創作空間,繪畫創作者可以根據對物象不同的內在特征進行大膽的創新。
“經營位置”被張彥遠稱之為“畫之總要”,即現在所稱的“構圖”,著力闡述中國畫的畫面布局問題,即在繪畫創作中的章法結構,強調在繪畫結構布局上的苦心造詣。謝赫提出“經營位置”和他當時的繪畫實踐是密切相關的,它要求畫家在創作之前要先經過構思,確定好整體所畫內容之間的和諧統一,講究結構、布局、留白、組織、呼應等方面,做到“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隨著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發展,“經營位置”的問題已經擴展到其他題材的繪畫。比如說:倪贊老年總結出一種新結構形式,近景是平坡,中景是一片空白,遠景是低矮的土坡或者是低平的巒頭,畫面上的空白處代表淼淼的湖水。在他之前,從來沒有這樣的構圖,以后的幾百年中有無數的畫家都承襲這種構圖的方法。這說明古老的構圖方式已經得到了突破。
石濤所畫山水,構思新穎而多變。他畫真實的風景,大多運用了“截取”的方法,即把風景里最優美的一段,截取畫出。所以有時近景的山沒有坡腳,樹沒有根,山峰只畫了一部分或者是不畫出山的頭部,使得作品充滿了生命力,更加形象生動,同時又創造出一種新穎的構圖方法。
像全景式花鳥的構圖創作風格,雖然最終被后期的風尚所取代,但當時李迪等畫家的作品還是表現出了雄壯闊大的風范。當然,時代的烙印在他們的作品中平添了許多蒼涼肅殺的意味兒,但它終究還是掀起了對不同的構圖風格勇于創新的挑戰。所以,對于繪畫作品如何經營其位置還要不斷的創新,如果只停留在不斷借鑒前輩遺留下來的構圖風格中,是遠遠不夠的。
后代畫家始終把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準。宋代美術史家郭若虛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圖畫見聞志》)從南朝到現代,六法被運用著、充實著、發展著,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美術理論最具穩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則之一。
1.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版.
2.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
3.沙志慧,論中國繪畫中的“逸格”與“三品” 《美術學刊》2009年第11期.
沙志慧(1982-),女,山東濱州人,現工作于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