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娥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長沙 410000)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漸漸發展、創造、積累、保存、延續下來的文化遺產。從時間的長度而言,它雖然是產生于過去的文化成果,但并不是停留于過去或是過眼煙云,轉瞬即逝,而是對現代的文化構建、社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涵蓋了哲學、教育學、文學、宗教、科技、藝術以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等等。諸如:儒、道、《孫子兵法》《詩經》、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等等。同時,這些傳統文化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并對現代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由此可知:只有對傳統的東西加以繼承,方可激起創造的智慧。
中國傳統圖案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多姿多彩,題材豐富至極,這些圖案不僅是過去勞動人民和生活的真實寫照,也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折射出了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心態、民族心理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它產生于過去,存活于現在并影響著現代設計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服飾設計這一領域。其主要的表現方法有諧音述意和以圖寓意。
諧音述意是指在語言的修辭運用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語音特點來使意義的相互轉換,來寓意所要表達的事物。設計師常根據消費者的審美取向、消費心理及對服裝造型的利弊,把一些動、植物施以取舍,重新組合成各種圖案。運用不同的工藝技法裝飾在服裝款式上或大幅度的面料上。如:瓶子與鵪鶉的組合,“瓶”與“平”諧音,“鵪”與“安”諧音,寓意“平安”之意。若是圖為花瓶里插玉如意,則表達“平安如意”的美好祝福。“鹿”與“祿”同音。這種形式最現最多的是在古代服飾及民間服飾中的運用。
以圖寓意與同音或諧音寓意不同的是這種表現方法不依靠圖案中動、植物名稱的諧音來達其意,而是借某種動、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來寓其所要表達的意義。這些傳統圖案內容豐富,有祥禽瑞獸(有龍、鳳凰、獅子等)、花卉果木(梅花、蘭花、牡丹等)、人物故事、文字符號、古器物圖案等。民間有“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說法,這些傳統圖案都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情感。有對生命信仰的崇拜、鎮邪消災的祈禱、納福招財、多子繼嗣的愿望。如在民俗信仰中,桃是植物界的執正祛邪之神。這一點從神話小說《西游記》西王母園中的蟠桃9000年一熟,人食之可“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和“天上碧桃和露種”的描述中可以確定桃的形象很早就被神化了。石榴,因其一房中多子,象征著多子多孫,兒孫滿堂的美好愿望。牡丹,碩大豐潤的花型,優雅飽和豐富的色澤,濃郁的幽香,表達“祥瑞”和“美滿”的并轡。除此,還有龍、鳳、祥云等等的傳統圖案都是現代服飾設計師的創作元素,尤其在婚慶服、高級禮服的設計中。
刺繡工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之一。傳統的刺繡工藝源于勞動人民,他們僅憑一針一線,用自己的雙手為中國創造一部永恒的刺繡文化史。憑借其精湛的技藝,以蜀繡、蘇繡、粵繡、湘繡四大名繡而享譽中外。
隨著服裝行業竟爭力的加劇,款式的多變,流行周期的縮短,設計師的壓力越來越大。在設計師迫切追求創新時,“刺繡”為設計師提供了的創作靈感,成為了設計師的創新手段。普遍應用于服裝行業,紡織行業等各個領域。國內高端品牌NE.TIGER是服裝行業的典型示范。2007年11月推出的“錦繡國色華夏禮服”系列服裝中,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髓,巧妙地集蜀、蘇、粵、湘四大名繡于一身,演繹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華麗時裝秀。2010年發布的“蝶扇.緣”主題時尚秀,將“彩蝶”與“雅扇”兩種傳統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手工印染是指工藝產品采用手工的染色和印花方式,主要是區別于機械化批量生產而言的。手工印染的歷史悠久、技法多樣,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財富。在眾多的手工印染技法中,蠟染、扎染最為著名,馳騁國內外。
蠟染是通過防染材料在所需顯示花紋的部分進行各種手繪涂蠟,再染色,最后經高溫脫蠟而形成的圖案。這種圖案花紋千變萬化,色彩素雅、層次分明,隨意形成的冰裂紋是其它印染技法所不能代替的特色,曾被人稱為“蠟染的靈魂”。
蠟染的這種獨特的魅力倍受服裝設計師的青睞。設計師通過蠟染這種特有的屬性,對服裝款式稍做簡單的造型,便可達到出奇制勝的視覺效果。如裘海索教授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中的金獎作品,簡單的服裝造型運用精細的手繪蠟染技藝,整系列服裝看似簡單卻又充滿細節,耐人尋味,回味無窮。
扎染通過對面料或服飾成品按設計者的意圖對其進行捆綁、縫線、纏繞、折疊等工藝加工,再染色而形成一定的圖案花紋。這些圖案花紋不拘泥于外在的輪廓造型,隨意、自然;色彩層層漸變,有深有淺談,明暗交融。將其應運在現代的服飾設計中,提升服飾的藝術審美價值。同時,這種由天然植物染料而制的面料,穿著在人體身上具有一定消炎、保健的作用,超越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的副作用。
包、嵌、滾是一種服裝加工工藝,過去常被廣泛運用在民族服裝的領口、袖口、門襟、下擺等位置。在現代服裝設計領域,這些傳統的包邊、嵌條、滾邊工藝也是設計師們鐘愛的對象。尤其是運用在現代一些款式簡單、面料華貴的禮服和旗袍中,既增添了服裝外形的精致美觀,提高了產品質量,又給服裝的割處做了點綴,避免服裝款式的簡單、空洞,充分體現了它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實用和審美價值。
當各種傳統工藝在服裝行業星羅棋布、連綿不斷的涌現甚至泛濫時,各種傳統工藝的相互結合成了一些設計師的別一條創新途徑,將其運用到服裝、桌圍、窗簾、床上用品當中。
這種不同傳統工藝的結合,綜合了各自的特色,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效果。如常見的潑墨與刺繡下相結合,大面積的潑墨中,選擇其中的單個或多個要素加以刺繡,既有潑墨的隨意、豪放、婉約,又有不失刺繡的工整、精致、細膩,有虛有實,形意并具。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飾功能的需求開始了物質需要到精神追求的轉變。服飾的時尚及對身心的健康、舒適成了人們擇衣的新標準。健康、環保、舒適的傳統面料順理成章地取代了化纖面料在服裝領域的地位,掀起了時尚界改革的浪潮。
四大天然纖維,棉的吸濕,麻的透氣、絲的柔軟、毛的保溫深受人們喜愛。由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織成的傳統面料已風靡全球的各個紡織行業。以莨綢為主的“梁子·天意”以麻為主的“益鑫泰”,還有欲打造絲綢家紡第一品牌的“絲蒙”等品牌都是傳統面料復興的典型代表。傳統面料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運用,不僅倡導了“綠色環保”設計理念而且又能滿足消費者對時尚、舒適、健康的追求,凸顯了“衣為人”的消費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但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不是簡單的堆砌和照搬照抄,而是深入了解、取其精華,用現代國際語言來表達。把傳統文化節的精髓傾注到現代設計之中,創造出既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又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不朽之作,實現真正的“古為今用、古今貫通”。
[1]葉智勇主編.實用服飾手工印染技法[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04.
[2]朱漢民主編.傳統文化導論人[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08.
[4]廖君湘著.南部侗族傳統文化特點研究[M].甘肅:蘭州大學.2006.05.
[5]侯玲玲.傳統圖案的古為今用[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中國知網.2007.03.
[6]范聚紅.我國傳統服飾圖案的豐富同蘊[J].美與時代 .中國知網.2006.04.
[7]于政婷.劉磊.淺談傳統工藝對服裝設計的影響[J].山東紡織經濟.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