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濤 (北京印刷學院研究部設計藝術學 北京 102600)
接觸到“重復美”這個詞是從導師韓濟平教授給我們布置的書籍作業開始的,經過了幾次“重復美”書籍的設計表現,我對“重復美”的理解從剛開始的初級階逐漸深入了。剛開始,我認為重復就是把一個元素完全的照搬和復制,后來,在韓老師一次次的引導下,才知道重復并不是那么的單調和無味,它還包含了更多的層次和內涵。它純粹,富有凝聚力和力量感。
在書籍設計表現中,我慢慢的找到了我對重復的理解,我認為,重復中蘊含著數字元素和概念,數字伴隨著重復時刻發生。“好事成雙”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個詞,體現出中國人對重復美的偏好。在中國傳統工藝中重復的手法也被廣泛運用,從彩陶到青銅器再到青花瓷等,重復手法一直被廣泛的運用。而數字則更容易使人聯想到西方,因為數字蘊含著理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體現著多與少,體現著秩序和順序關系。例如:數字2、4、8是倍數的關系,在最小單位2為基礎上重復著這個數字關系。又如,數字11、33、55、又體現著另外一種重復關系,可以說是“雙”與“對兒”的概念。因此,中西方在對重復美的審美及運用方面也是存在差別的,東方側重某個視覺元素的重復排列而呈現出的效果,而西方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待數字與元素之間的關系。因此,重復中存在著相同,也存在著相異。有和諧也有變化。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開設了“構成”這門專業課,構成中有一種方法就是重復構成,那時候只是呆板的把一個圖形進行復制,思維僅僅局限在二維空間內。殊不知重復也可以體現在三維空間內。書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老師說過:書籍就是個容器,富有空間的容納之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一張紙上,我們可以畫出很多很多不同樣式的雞蛋,或者將一個雞 蛋進行無數次的臨摹。這就是二維中的表現。我們也可以在立體空間中表現重復,比如做一本100碼的書,我們可以用100種方式去表現100個不同形狀的雞蛋。圓形的,橢圓的,淺色的雞蛋,深色的雞蛋,大雞蛋,小雞蛋,好雞蛋,壞雞蛋,咸鹵蛋,臭雞蛋,煎雞蛋,煮雞蛋,雞蛋羹,打碎的雞蛋,踩碎的雞蛋,咬碎的雞蛋……,最后的書籍可能就是一本食譜。
“選擇就是設計”,導師韓濟平教授這么說,告訴我們設計要主動的“因一而入”,從自己感興趣和感受最深的那一點進入設計,以達到純粹和富有單一性的美感。所以,重復美的數字作用也體現在對一的珍重與重視,這一點是區別與過去設計的。過去的設計僅僅局限在造型和思想創意方面,今天的設計則需要設計師從更新更巧的角度去構思,比如創意實現的方式、色彩、所用的材質等。有時,一件舊的設計僅僅需要改變一種材質或者一種顏色就具有了當代藝術的韻味。
以牙簽為例,人們慣性思維中的牙簽就是兩頭尖的,原木色彩的細木棍。當今的設計,因該賦予牙簽更多的色彩和形狀,一盒牙簽可以有100種顏色,牙簽也不是必須用木頭的材質,在低碳生活的大環境下,牙簽可以是更多其他的材質。牙簽可以一頭尖;一頭圓;一頭軟;一頭硬;一頭大;一頭小;一頭是木頭;一頭是塑料;一頭是紅色;一頭是綠色;一頭是牙簽;一頭是縫衣服用的針……只要我們肯想敢做,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這讓我想到了世博會的英國館──6萬根牙簽的杰作。
古代人們制作的生活用品如今都擺放在博物館里了,從簡單的生活用品已經變成了無價的藝術品。如今,我們所用的生活用品在大超市里都在賣,是時代的需求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豐富,以至于很多人患有“選擇恐懼癥”。是工業革命給當今時代帶來了便利與平等,其中“模件化”生產方式體現著重復的相同性與規律美。
我認識的一個人在一家生產牛奶的工廠里工作,他的工作就是貼標簽,一袋一個標簽,一箱一個標簽,整天重復這同一個動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是工業革命的成果,是責任分工的結果。看著超市擺著整整齊齊的食品,用品,家具,服裝……,我們很難不意識到,是重復帶來的便利,是責任分工帶來的便利。
早在古希臘,人們就開始使用數學建立完整的理想主義思想體系,并應用于建筑、繪畫等藝術之中,畢達哥拉斯提出著名命題“萬物皆數”。畢達哥拉斯樹是由畢達哥拉斯根據勾股定理所畫出來的一個可以無限重復的圖形,用來解釋和理解數學的審美觀。
去年去看了書籍展,書籍展匯集了不同開本的書籍,從半開到32開,再到迷你書籍。看上去變化多樣的書籍開本,其實它們只是重復了“倍率”這個數字關系。就像我們手中的一張白紙,我們不停的對折下去,然后打開,我們會看到大小一樣的幾何形。這就是韓濟平教授所說的“倍率分割”。
這個簡單的例子,是我這篇文章的重點內容。我們將一張紙不停的對折,其實就是重復了一個數字的關系,重復了一個倍率。我們將紙打開,看到的是相同形狀的矩形,排列的是那么的整齊,那么的有秩序,那么的有力量,那么的單純,那么的“一一”……數字的力量在這個簡單的實驗中體現的是那么的淋漓盡致,那么的真切。
在前幾年的海報設計中,人們總會用類似“視覺中心點”這樣的字眼來評價平面作品的好與壞,以至于很多作品的版式布局千篇一律,原因是設計者初淺的靠“眼力”在畫面中找到和諧的比例關系,目的是追求畫面的“穩”。但是,今天的設計更加傾向于單純的邏輯分割(網格設計),就是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找到共同的數字比例關系,將圖形、文字、色彩、線條等視覺元素安排在固定的框架中,實現形的單純性和簡潔的表達方式。表面看上去是很呆板的版式,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它的豐富性 —— 呆板中蘊藏著變化、收縮、延展、重復、集中等位置關系。可以說,網格才是版式設計的本質。在版式中,我們只要遵循著一個數字關系,徹底的遵循下去,就不會出現懷疑自己審美的結果。網格就是你自信的原動力。
還記得兩年前韓老師指導我做畢業設計的時候,我所設計的書籍開本是正方形,書籍的封面恰好是一個正方形的印章,我很容易就找到了書籍封面的數字關系——居中,上下左右各占整體尺寸1/2的位置。但是里面的內頁我就沒有繼續遵循這個關系,以至于亂了陣腳。 韓老師告訴我,你一定能想出辦法,讓所有的文字和圖片都放在中間的版心中。最后,我整本書重復了居中這樣的關系,胸有成竹的駕馭了整本書的設計,找到了設計的發力點,即 用數字關系駕馭整本書是那樣的得心應手,嘗到了設計的“甜頭”。
我們用數字關系去做設計,往往做出的設計就是簡潔而單純的,不會拖泥帶水。數字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往往是使版面變得對稱、統一、集中、和單純化,這樣的特點恰恰符合今天大眾的需求和審美特點。
重復美的數字作用還體現在作品的數量上,前幾年很少有人提及“系列作品”這個詞,那是因為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重復的作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太關注于對作品的變化性,而沒有從統一中找到變化性的存在,這是由人們的順向思維決定的。比如,兩個水杯,人們往往很容易能找到兩個杯子的差異性而忽視了二者存在的相同性。
孤立的作品是不會形成秩序感的,重復就是一個量的變化,隨著量的變化,數字的關系也隨著變化。因為有了數量的增加,才會達到質變的效果。
在這里我想舉個例子,我們與朋友的交往和接觸,從陌生到知己,重復了無數次的相見、告別。從最初的臉熟到最后的默契,是重復的力量讓我們彼此的印象愈來愈深刻。以至于對方某個手勢和動作就會讓你明白他所要表達的意思。藝術作品也是這樣,只有同一種表現手法一次次的重復表現,才會讓人印象深刻,以至于看到了作品就知道作品出自于誰之手。
因此,現在的設計和藝術作品更多的是系列作品。這就更加印證了導師韓濟平教授那句話:選擇就是設計。只要抓住自己珍惜的那么一點點東西一直做下去,這一點點東西會變化出無窮無盡的表現方式和視覺效果。重復就是變化!
重復的數字作用有時真的很有趣,按照理性的數學思維來判斷,數字相加怎么會越加越少呢?但是,不得不承認,重復的數字作用還真能達到這個效果。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要給一間新房子做室內裝修,需要裝飾和購買的家具和用具太多太多,窗簾、家具、燈具、生活用品、餐具等等,掰著指頭數出一百個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可是這么多的用具和產品我們只要給它們一個統一的色彩——白色,你還會去百里挑一嗎?我相信你只會感覺到一個東西的存在,那就是白,可以想象,這樣的視覺效果是多么的震撼,它不僅是一個設計,而且還是一件藝術品。雖然它單純到極致,豐富的甚至有些空洞,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100就等于1,因為是1讓99個個體變成了同一件東西。
這個例子也讓我們明白:重復能消除個性,讓整體變得統一,統一中又含有豐富的層次和變化。想想白色的床邊有一個白色的床頭柜,柜子上有白色的臺燈,臺燈泛著白色燈光,床上有白色的床墊,床墊上面是白色的床單,床單上面是白色的枕頭,枕頭上面是白色的枕巾,枕巾上面是一個白色兔玩偶,兔玩偶帶著白色的眼鏡……如此富有層次的變化還會讓你懷疑重復僅僅是死板的復制嗎?有時,僅僅是因為一個色彩,就可以讓你浮想聯翩。
重復是裝飾藝術手法的一種,運用重復這種形式會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有力量美、規律美、變化美等等。重復富有美感的同時,還有其價值所在。每個研究者對重復帶來的價值作用都會有各自不同的見解。我在研究重復美過程中,開始在意的是重復美的數字作用,主要體現在復制帶來的秩序美和力量感,之后對重復的內涵進行了擴展,從現代設計的角度找到重復美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