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桃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 100000)
調查地區:西單圖書大廈 中國書店
調查時間:2011年6月24日至2011年7月6日
調查對象:古詩詞類書籍形態設計
調查方式:實地考察(攝影記錄,記錄數據,實物觀摩,調查問卷)
資料整理(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
調研以古籍中的線裝形式書籍為目標,對其外部形態(包括裝訂、函套、封面等內容)、正文(包括開本、版式等)以及書籍中的護葉、扉頁、序、目錄等形態結構做了較詳細的了解,提取出其中的傳統元素。選擇了影印版中的一些古籍,例如《楚辭集注》《康熙版宋詞抄》《杜詩選》《文心雕龍》為目標,對書籍的結構從開本、封面、裝訂、函套、版心等方面進行陳述,提煉其中的傳統元素,存在以下幾點:
裝訂方式上的線裝形式是中國古籍的一大特色。不論是四眼,六眼,還是八眼,或是書頁成冊后,上下的包角,都是中古風格的體現。外加的書套,書函。書套作為保護工具,其綾或錦的套面,開啟處的月牙形,云形等的圖案,都是傳統的體現。書面的材料有紙有布,紙有栗色也有瓷青色,絹料有黃色,也有紅綠藍灰等顏色,表示不同類型的古籍。版式中的版口,版框,魚尾,象鼻,書耳,天頭,地腳等這些固定的版面格式,也是傳統書的特色之一。版式中的文本信息的主要載體——中國字是傳統意味最深刻的符號。古籍裝幀中的藝術性,體現在書籍的形態美,體現在書籍各個部分的美,體現在以藝術的方式表達書籍內容而帶給人美好聯想,體現在書籍中滲透的溫馨閱讀氛圍。這也印證了有相關理論指出的書籍裝幀具有藝術性與功能性的統一。其中藝術性的作用主要是說書籍裝幀的審美功能,功能性主要指實用功能。
書籍的外部設計包括:封面、書脊與封底;裝訂形式;護封和函套。以下是對調研的陳述與總結:
封面的作用在于保護、美化與宣傳。也可以說,封面是一個有效表達書籍內容的媒介。鄧中和先生寫的《書籍裝幀創意設計》一書中,提到書籍封面的五個要素,即文字,材料,圖案,色彩,工藝。以此五要素為指標,對古詩詞類書籍封面做統計,得出以下結果:封面的功能性明確,字體的整體協調性弱,材料多用一般性材料。圖案是否與主題相符,文字與圖像的主次關系是否明確,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對封面的裝飾性的加工工藝處理,使得書籍美觀又耐用。
調研中發現,封底通常的都有定價、條形碼、責任編輯、策劃者等信息,但是一部分書籍做了勒口處理,因此,責任編輯、策劃者等信息會被放在勒口處。封底還是以整體的藝術性為重點,即與封面、書脊的風格一體化處理。另外,由于商業促銷的需要,封底、書脊有書系介紹性的文字也是一個特點,但過多也會破壞封底與封面的一體化。書脊中以文字為主要內容,加圖形或者圖案的占不多的比例。其中,叢書、套書的書脊設計,與單冊的書籍的設計并無區別,沒有明確地體現出其系列性與連續性。
通過調研了解到,古詩詞類的書籍的裝訂形式主要有線裝、平裝、精裝,其中又以無線膠訂最為居多。線裝也只是追求形式,用很粗的麻線訂在一起的。精裝書只占很小的比例,一般是軟精裝,有全織物封面,也有紙面封面,書脊的兩種形式都有,但是無絲帶。
經過調研,有護封的古詩詞類書籍幾乎沒有,而有腰封的也不多。但是其廣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大部分的書籍是在原來的封面上加了勒口。由于封面中已經大面積運用圖片、文字,所以,勒口處再做出設計的書籍也不多。
在調研中發現,由于大部分的書籍裝訂都是平裝,線裝的書也已經沒有古籍紙質柔軟的特點,所以根本沒有有函套的書籍。套書也都采用現代的塑料膜包裹,顯得更便捷。
書籍的正文包括:開本;版心;字體;行距;重點標志;段落起行;頁碼;頁標題;注文;標題;插圖等。以下是相關的陳述與總結:
(一)開本
對古詩詞類書籍中的《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主題的書籍進行統計,最常用的開本尺寸是16開,排在第二位的是大32開。選取20本書,對它們的頁碼和書脊求平均數,得知:古詩詞類的書籍將開本設定為16開,其頁碼有324頁,書脊厚約1.8厘米;設定為大32開的,其頁碼有330頁,書脊厚約1.8厘米。從設計理論分析,市場上這種把古詩詞類書籍設定為16開或者大32開的做法,不是很合理的,因為這樣的設計必然導致書脊過寬,書頁過多,當然這和書稿的容量也有關。這樣的開本給人厚重的感覺,這和古詩詞文雅沉靜的底蘊不符合。在調研中,也有讀者反映,喜歡線裝的輕、薄、柔的感覺,在閱讀中更能體會古典文化的韻味。這也印證了一個觀點:讀者一般會認為有利于閱讀的開本是最美的。
(二)版心
目前,書店里的古詩詞類書籍同常采用的裝訂方式有無線膠裝,精裝等。大致有以下幾種狀況:版心密排,版心疏排,對稱排布,非對稱排布,橫豎混排。從商業盈利的角度考慮,版心疏而邊框留白大的是少數情況。對稱排布,一般用于純文字的書里;非對稱排布,在圖文結合的書里很常見;橫豎混排是一些商業促銷型的圖文混排的書,其版心的安排方式。在所有調研的書里,一部分書有外白邊比中間的內白邊要寬的情況,從視覺上確實有版心向外散落的感受。有的書,版心的下白邊和外白邊寬,這更方便手持和批注。
(三)字體
在選用字體時,必須與書籍的內容性質、讀者的愛好和閱讀效果相適應。宋體是一般書籍最常用的主要字體,這也是古詩詞類書籍的正文最常用的字體。在各級小標題,注解等內容上,一般用仿宋體,以區別于古詩本身。題目等想要突出的內容,一般用黑體。
(四)行距
行距影響著閱讀的流暢與閱讀的美觀。行距并無特別的設計之處,一般都是按照規律,大于字距。由于正文閱讀的連續性要求,行距會適當的寬些;詩歌正文比較長的,行距要寬些;比較短的內容,行距安排就窄些。
(五)重點標志
古詩詞類書籍中的一些小標題性的內容,比如注解、評析、作者簡介等內容,通過調研,這些內容的標志方法一般為采用字體的區別,比如仿宋體、宋體的粗細體;采用色彩和一些裝飾元素,比如云紋、魚尾、花草裝飾紋樣等,或者色塊;也有采用字號區分的。
(六)段落起行
段落起行的設計是為了提供段落閱讀后的休息。對于詩詞而言,基本采用左對齊的方式明確段落。也有豎排版的詩詞,這和現代通常的起行沒區別,都是空兩格。
HGF有著高效的促血管形成作用,最早作為“最強的肝細胞再生促進劑”被發現[2],其分子結構為一個含有α鏈和β鏈的異二聚體,由728個氨基酸的單鏈前體蛋白裂解而來。α鏈包含N端的“發卡”結構和4個同源的kringle區,β鏈含有絲氨酸蛋白酶樣結構。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腫瘤細胞等均可分泌產生HGF,近年研究證實其在創面愈合、組織修復、腫瘤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頁碼
通過調研,也驗證了頁碼排布的多樣化,可以分為在天頭處,在地腳處和在切口處,訂口處放置頁碼的非常少見。明碼和暗碼是一同使用的。在頁碼周邊加短線、圓圈、裝飾紋樣等是很常見的做法。頁碼有用羅馬字體、簡體漢字、繁體漢字的。字體字號上,與正文都有區別。
(八)頁標題
書里的書眉有直排和橫排兩種方式,其余的就是在這兩種方式上的裝飾修飾或者局部改動等。裝飾紋樣、豎線、魚尾、線框、色塊等都被用在頁眉的裝飾上。
(九)注文
就是注解,在詩詞類的書籍中很常見的。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種是在詩歌原文中加羅馬數字標注,然后統一在行文末尾做解釋。還有在詩歌旁,緊挨著正文。學術性很強的書,有些頁的正文下加了腳注。其中,插圖版本的插圖的旁邊還加有邊注。不論是哪種方式的注解,字號都要比正文小或者字體上與正文有區別,來區分主次。
(十)標題
調研中,對于標題的處理主要是用不同的字體、字號、左對齊或者居中對齊的方式來達到突出強化的作用。在標題上用裝飾紋樣、橫豎線、魚尾等做修飾的現象很常見。
(十一)插圖
古詩詞類書籍的插圖,多為藝術性插圖,比如國畫。有些插圖的內容確實與正文的內容有關聯性,并且配有邊注。也有為了展示圖片而展示圖片的情況,圖片內容和正文并無明顯關聯,比如唐三彩、畫像石、青銅、玉器等圖片的使用,對于傳遞詩歌的涵義作用不大。插圖還是以國畫為主,手繪圖次之。
書籍的零頁包括:護頁;扉頁;版權頁;目錄;序言頁;索引和附錄等。在這些部分中,把一些傳統元素作為裝飾運用在結構中的主要集中在扉頁、目錄頁、序言頁,其他部分都是照常安排內容,幾乎沒有裝飾性的元素。
1.現代古詩詞類書籍設計中兩種裝訂方式的書籍中傳統元素運用的比較
從便于閱讀的功能來分析,封面能給讀者帶來一目了然的感受,同時,堆積圖片的做法,又顯得無層次且凌亂;版式設計上,版心大小和字號字距行距的安排,缺少疏朗流暢的感受;開本的選擇上,封面的材質選擇上,對讀者的需要考慮不夠。從識別功能來說,書封書脊的作用很大。對詩歌的內容,以明顯的朝代為劃分依據,采用這個時代的代表藝術品或這裝飾紋樣等,作為書中各個部分的裝飾元素,從體現古詩詞的文雅氣質上來說,還有提升空間。裝飾元素的運用,在烘托良好閱讀氛圍方面發揮的作用不明顯,反倒是使書籍內容顯得擁擠凌亂。這種各種裝飾元素的多樣化的運用缺乏整體的同一性。古詩詞類書籍設計的一個共同存在的問題:是迎合商業需求,過多加入時代元素豐富版面,還是根據古詩詞的潛質創造文質彬彬的閱讀氛圍。現在新印版的古詩詞類書籍,通常采用線裝的形式,其文雅的氣質是顯而易見的。封面上恢復古籍的色彩、材質和一些明顯的符號,比如書法字體、單線框、文武框等。在版式的排布上,在借用魚尾、象鼻、界框、文武線等古籍元素的同時,也做了一些有現代感的改變,比如文字字體、色彩、字號等都是和傳統的古籍有很大區別的。書眉、書頁的安排也不是刻意遵循與古籍的一致,也是有變動的。這些部分的形式的改變,從古詩詞類書籍的整體效果上來講,既有傳統意味,又有時代感。
2.中華書局出版社的古詩詞類書籍為對象的分析
從封面的形式結構分析,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通常采用“豎線”的形式結構,給人挺拔的感受,同時,也很有中國傳統書籍的韻味。運用點線面色彩的組合方式,這些書籍形式意味所帶給人的形式感又是很鮮明的。《新注本?唐詩三百首》其封面的色彩對比鮮明,方形的文字框與隨意的圖形構成了靜與動的對比,從單線框的使用中,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傳統中有時代感。《中華大字經典?詩經》封面的特色在于對稱均衡的形式感。
從版式設計的形式上分析,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都能遵循規范性,有序性的理性設計原則,功能需要很明確。從感性設計原則考慮,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版式,有的從章節標題,題目,文字等的編排上,都充滿了點,線,面的形式感,有的通過書眉,版框的設計,使得讀者從現代的橫排版方式中體會到傳統的閱讀氛圍。
3.中文版與海外版的古詩詞類書籍形態的比較
在調研中,把中文版與海外版的古詩詞類書籍形態加以比較,對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得出一下結論:二者的藝術性與功能性的統一感不強,都是凸顯實用功能而忽視藝術性的表達,都帶有強烈的商業感,文字與圖片所創造的閱讀氛圍,設計情感的形式表達,封面與版式所帶來的愉悅境界等這些地方所體現的藝術性不多。中文版的書籍中過多的運用一些傳統元素作為裝飾性的符號,而海外版的書籍中又是過于單純的文本信息的表達,幾乎沒有裝飾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