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侃 (福建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2009級音樂學基地班 福建福州 350000)
在中西方音樂形態比較研究中,如何從不同角度、客觀公正地認識、評價中西方音樂的共性與個性關系問題,是建立中國音樂理論體系中需要明確的首要前提。
自從柏拉圖、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時期經典哲學誕生及希臘的希伯萊德上帝與邏各斯結合起來而確立的基督教精神時起,西方的文化與音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都試圖使用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來對世間萬物進行表述和再現。由此我們知道,西方古典音樂注重的平衡、節制、簡潔和精致,可以具有暴風雨般的氣勢和復雜的內容和形式,其原因便是資產階級發動的一場思想宣傳,精神解放運動——啟蒙主義運動。啟蒙運動關于“回歸自然”的提倡,對當時的音樂風格,音樂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造成了西方古典時期音樂的審美趣味。
19世紀初,工業革命的爆發致使西方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客觀事實的基本規律和知識不再占潮流的主要地位,漸漸形成了自由化的風格情趣,我們從法國著名畫家莫奈的風景畫《印象?日出》這幅傳世精品中能夠體會到。音樂上的印象主義是在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同印象主義繪畫相似,印象主義音樂的主角是音響和音色,印象的強弱是自然界中光線明暗的音樂表現,音色變幻是光線照射物體時的音樂描繪。西方現代藝術的主要出發點是對現存的社會狀態進行反思,體現社會進步,擴大等作用于人本身之后個體的狀態。于是以往既定的審美模式(古典主義審美觀)不再適用,音樂的恬淡、纖巧、嫵媚以及略帶傷感的情調,將弱奏作為音樂力度變化的基礎,并創造出許多新的不協和和弦。因此,西方的音樂歷史在不停的變換過程中映照著整個西方世界、社會的形態變化。
中國傳統音樂重“意在象外”,重性靈。它所表述的外部表象實際上是對內部世界的自我審視,借助音樂的傳導力由再現轉向表現。中國傳統音樂在表現特征上偏向于一向的表現,其核心觀念是“中和之美”“寫意之美”。“中和之美”是中國古代美的創造與欣賞的一大追求目標和重要指導原則,是漢民族審美心理結構中一種重要而穩定的有機構成;“寫意之美”原本是所有藝術的共同特征。因為,無論任何藝術作品都是進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提煉、按照他們的主觀意向進行取舍,并運用該藝術所特有的藝術手段對現實生活作選擇性表現。然而由于西方藝術提倡寫實,以模仿再現為主旨,所以寫意也就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包括傳統音樂)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中,封建王朝的更迭并沒有使中國音樂在形式和意識形態上發生顯著的變化,一直維持在農耕社會狀態下的中國音樂史依然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于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侵略性的撞擊,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發生了十分明顯變化。隨后出現了李叔同、沈心工、劉天華、黃自、冼星海、聶耳等一批早期的藝術家,音樂家。他們為中國音樂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并形成了有別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新音樂。20世紀前半葉,新音樂以其迅猛之勢發展成為近代中國的一大潮流,歌曲創作尤為顯著。作為藝術表演的音樂會獨唱曲以及其他舞臺表演性歌曲、多聲部歌曲特別是小型合唱曲也都有一些成功之作。同時,為適應普通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之需的學校歌曲也由學堂樂歌時期用既成曲調填詞為主的編配方式,這是近代音樂創作進步的一個鮮明標志。由于受到蘇聯社會主義和法國現實主義的影響,中國音樂逐萌發出了注重實用的意識。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反思后,中國近現代音樂逐漸與中國傳統音樂產生距離。
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的本質差別就是中西各自的社會背景、宗教、哲學、文化間的差異。西方自從18世紀后逐步轉向工業文明,邁進工業化社會的大門,導致其音樂歷史以及形式發生了徹頭徹尾的變化。西方音樂在基督教文化、教義的感化下習慣于反思并進行思想的總結提高;而中國的音樂歷史因為受到幾千年封建體制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穩定的意識的影響,更關注天地萬物造化的根本發展規律。于是西方與中國社會、經濟歷史的主要差異性使得音樂作品的創作發生不同的色彩變化,前者靜穆哀傷,后者溫柔和諧;前者鄙視肉欲,尊崇靈魂圣潔,后者與天地同在,重視此在;前者重視音樂的立體感,后者重視音樂的流線性。學習西方音樂史能夠更好地反思與面對我國的音樂發展歷程與遺留問題,對自身所處的位置和意識形態更加明確。說“東西方音樂歷史進程中各個階段,是對對方認知互補的過程”是不正確的,所以也不能夠運用對方的標準和思維模式來丈量自身的意識形態是否正確與肯定。
中西方的音樂歷史都在各自的歷史背景中向我們述說著他們過去的點點滴滴,兩者之間的差異“只不過是人類精神在不同的方位展現不同的側面”罷了,它們的存在使我們能夠感受著自身與音樂存在的意義。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人類很可能是一秒鐘之前被創造的,但擁有著數千年的記憶。”確實,無論東西方音樂有著如何的不同,留給我們的依然是無盡的財富與感動。
[1]劉小楓.拯救與逍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2]朱秋華.西方音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3]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4]王耀華.杜亞雄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