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楠 (渤海大學 遼寧錦州 121000)
藝術批評的定義按照目前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分類,我們將當代美術批評歸為哲學批評、語言學批評、心理學批評和文化學批評四大趨勢。在整個二十世紀,每一趨勢都自有其發生發展的歷史軌跡,而在二十世紀后期,這四大趨勢之間在學科上的穿插交錯和相輔相成,不僅是當代批評的特征,是各學科相互越界的體現,更是當代批評從形式主義向文化和觀念研究的升華。就各大趨勢的歷史發展而言,在哲學批評中,從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到闡釋學再到接受美學,是美術批評的發展主線;在語言學批評中,形式主義、符號學、圖像學、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是批評的發展主線;在心理學批評中,從弗洛伊德到容格,再到拉康和溫尼科特,是精神分析批評的發展主線。筆者認為中國的藝術批評與其他國家或審美角度比較有特別的特點:主要由于處在特定的環境下審美標準和批評原則有著一貫的順承性。我國有較強的理論淵源如南朝謝赫的六法論的批評原則成為而后美術批評的定論;包含了許多哲學和文學,有著較強的自身成長歷程的形式與方法。以逸、神、妙、能四品品評和欣賞繪畫;又常以“氣韻”“蒼勁”等來評價作品的藝術風格等。而對于藝術形象中的形似問題,則不能成為批評的最高標準;而是注重作品的氣韻和節律。
藝術批評的功能性對藝術作品而言,藝術批評能夠做出深刻的批評和判斷,指出其藝術特色,揭示其審美意境。評價其審美價值,使其審美潛能得到充分釋放;對藝術創作而言,藝術批評能夠通過有效的信息反饋,予以積極推進。藝術批評是藝術傳播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幫助藝術家更深刻的認識藝術規律,也更深刻認識自己。所以,賀拉斯把藝術批評比作“磨刀石”它雖不能直接切割東西,卻能使其變得更鋒利,使藝術日趨成熟;對藝術鑒賞而言,藝術批評能夠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理性的分析評價,加以正確的引導。藝術鑒賞是一方個人的審美天地。然而,與藝術作品之間深層審美溝通的建立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而藝術批評卻可以實現對藝術作品的深層透視,將一般接受者難以達到的審美層面發掘出來。藝術批評的理性深度可以為鑒賞者的活動帶來深刻的啟示和實際的幫助。而藝術批評的功能性在影響藝術這三種特性外,尤其對藝術創作影響深遠。因為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靈魂,是思想的源泉,如果藝術家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就不能在其領域發揚廣大。藝術批評通過媒介傳播、反饋到藝術家,而藝術家又通過信息源及時了解藝術發展現狀,使自身的藝術作品不拘泥俗套,走在時代的前沿。這也是藝術批評存在的本質特征。所以,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藝術批評本身是很難的,主要還取決于批評家的藝術修養,尚若沒有良好藝術史素養,就不能有利于批評家形成獨特的批評視角,同時也就缺乏了讓批評具有足夠的學術含量。其次,藝術的形式多樣,音樂、繪畫、寫作等等就美術方面來說就可以分為很多,包括壁畫、雕刻、建筑等,想要了解這些具體的審美傾向就要不斷的學習、研究豐富理論思想。當然,藝術史的修養并不必然導致成功的批評。貝倫森作為公認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鑒賞大師,卻對當代美術作品持有極端的敵意和排斥的態度。第二個要素是批評家之間要有相對激烈的爭論。沒有爭論就無所謂美術批評,這也是和現代美術潮流相互沖撞、融和的局面相對應的。批評家的藝術修養和剖析問題的能力最終只有在與其他批評家、藝術家的爭論、辯駁中才能得到強化。批評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同時也是需要相互協作的,批評家自說自話毫無價值可言。
西方現代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的影響:1.巴爾蒂斯的繪畫深度巴爾蒂斯幾乎輕視與他同時代的所有藝術家,除了賈科梅蒂,因為他們“丟掉了自己的技藝”。加爾坦·皮肯評價巴爾蒂斯的畫道:“他的作品和近期畫家的意圖有著緊密的聯系,即企圖循著塞尚的足跡,探尋對深層次的問題的更新的解決方法,他希望在圖畫的平面上找到縱橫關系,而不至重回到傳統的透視法……”他在藝術創作上的一個成功之例是《土耳其房間》。這幅畫中,強調了透視和光影對比的畫法,這樣的畫法使畫面變得不同。他創造了畫面的深度,而在他偏好的主題選擇上有其自身的特色;2.馬蒂斯與《紅色的和諧》這幅畫形成了他的繪畫風格體系。張力、伸縮性。這幅畫把裝飾動機、人物和風景很好的結合起來。強烈的色彩對比、極致均勻的色彩都很好的詮釋了這幅畫。馬蒂斯讓觀眾的視線流動不通過曲線、色彩或光線的分散來尋找焦點。伊夫·阿蘭·布瓦說:“我們只有不用直觀的方式去觀畫時,才能看到整幅畫面。”馬蒂斯一生追求“情感”和“構圖”的絕對一致性。把裝飾色彩推到了極致。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意識形態的深刻變革,這種標準也要發生變化。因此批評家對于時代的把握是品評藝術現象的前提,只有深入分析和探討復雜的社會現象,找出某種美術作品或現象所反映出來的原因,只有這樣,藝術批評才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發現和解決美術實踐中的問題,推動藝術的積極快速的發展。藝術家對世界的把握始終是以主觀情感為依托的。在藝術批評中,對于藝術家如何把握并做出正確的評價,也應該主要以它的情感性特征作為主要考量的方面,同時以完美的藝術形式來體現。藝術形象必須具備真實性,源于生活中的實例,創作的靈感也來源于生活。以它是否符合生活發展的邏輯、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規律為宗旨。
藝術形象的典型化是在生活真實性的基礎上,通過鮮明的個性特征,對于現實生活所做的概括和集中,典型代表了藝術形象創造的高峰;形式因素,就是指藝術作品中那些與特定民族或地域審美習慣與理想相適應的形式特點。藝術形式通過聲音與色彩、線條與形體的組合方式而構成獨特的審美趣味。由于人們對社會存在、民族特征、地域特點、文化結構等一些方面的差異,不同藝術主體對于外部世界特征的接受、認知能力存在著差異,具體表現為人們對形式美感的把握有所不同,這正是藝術主體獨特個性的體現。藝術批評標準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第一,藝術批評對象的多樣性是構成其特點的重要因素;第二,藝術批評標準的多樣性是批評主體多方向折射的結果;第三,多元化的透視藝術活動的角度為藝術批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上因素的存在,都要求藝術批評標準是多樣的,而不是惟一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硬性的定論,一些結論在經過多次的推敲后可能不能立足于之前所下的結論。對于藝術本身而言,它的活躍性、多元性、靈活性都決定了它的特征,具有內在的、某些不確定的因素。因此,藝術批評作為藝術中的一項衡量藝術素養的橋梁,也體現了這一因素。
[1]《西方現代藝術批評》(法)讓—呂克?夏呂姆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2]《弗萊藝術批評文選》(英)羅杰?弗萊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年.
[3]《藝術批評的視野》王秀雄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