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蕾 (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鎮江 212003)
中國的傳統音樂是以單音的進行為主的。一般以旋律的曲折,節奏的多變來表現音樂的思維,很少能聽到多聲思維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聽黃梅戲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中男女二人的對唱,最后那句“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兩人唱不同的音調,最后還融合到一起。那時聽著很新鮮,也感覺很動聽,現在想來這恐怕是多聲思維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體現吧。
現在我們來談談音樂的線性思維。“音樂是一種思維。由于地理環境、社會背景、經濟發展的差異,每一個民族都歷史地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思維性格和方式。與以復音音樂為代表的西方音樂不同,主要是單音音樂的中國傳統音樂,體現著一種獨特的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是一種橫向進行的音樂方式,是一種獨特的音樂思維方式。我國的音樂多以線性思維為主,許多美妙的旋律曾使我們深深地陶醉,打動我們的心靈。由于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思維性格等多方因素,使我們作為主導性音樂形態存在的是以單音進行為主的單音音樂,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傳統音樂。
什么是多聲思維呢?“多聲思維是人類在多聲部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隨著多聲感覺、聽覺及多聲欣賞習慣與能力的發展,逐漸形成起來的一種立體狀的音樂思維方式。他從不自覺走向自覺,并逐步向更高級的階段發展。”多聲思維是一種多層次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是一種立體的音樂思維方式。一般地,人們把音樂按不同織體形態分成四類。即:單音音樂、支聲復調、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這四類音樂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有著各自明確的歷史階段和鮮明的風格差異。多聲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為復調。復調一詞在拉丁文中的意思為“多聲部”。而在希臘、意大利文中的意思則為“多層次的音”。幾個具有獨立意義的旋律性聲部,在運動中同時結合在一起,構成豐富多樣的織體形式。這樣,各自具有獨立旋律意義的多聲部音樂被稱為復調音樂。
在我國,音樂多聲思維作為一種專業術語并不為人們熟知,但是,音樂多聲思維卻在我國的民族音樂中廣泛存在著。潮州的音樂家們,稱他們的傳統音樂是“一音三韻”,這幾乎是一種中國式的“橫向多聲”的線性思維。除了單音音樂外,多聲部民歌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多聲部的民歌,許多民族至今仍保存并流傳著大量的多聲部民歌。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風格絢麗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更是各族人民音樂智慧的結晶,比如現在大家都知道的被國外報刊贊譽為“最有魅力的復調音樂”的侗族大歌以及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的蒙古族呼麥等。在漢族的民歌中,也有許多多聲思維形態的勞動號子。它們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的民歌形式中,數量最大、形式多樣。它們絕大多數采用無伴奏形式,其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復調因素。一領眾和是他們的基本形式,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體現了一個聲部是另一個聲部的分支和陪襯,他們被稱為支聲襯腔式復調。我國各民族多聲部民歌中的支聲襯腔式復調是勞動人民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進行長期藝術實踐和運用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人們在音樂中對多聲部相結合的藝術上的追求、審美上的選擇以及欣賞的習慣性。
20世紀初合唱從西方傳入我國。合唱是橫向與縱向音樂思維聯合表現的一種藝術。這一藝術形式在現階段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熱愛。而這一藝術形式在我國的傳統音樂表現形式中是沒有的。因此,這一階段涌現出許多作曲家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具有中國特色的合唱作品。這些合唱作品基本都是運用西方的專業作曲技法寫成的。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等。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黃河》運用了卡農的手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輪唱。這種手法對于群眾合唱來說簡單易上口,因此廣為流傳。趙元任先生在 20年代主張和聲與復調技法民族化,在中國現代早期的多聲部音樂創作中,趙元任和黃自“比較有意識地結合民族音樂語言注意到了和聲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其中,黃自在合唱作品中對民族化和聲技法進行了探索。開始思考為表現特定的中國題材或為適應民族音調及風格,如何變通使用西洋技法等問題,并在具體創作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山在虛無飄渺間》就是一首利用西洋作曲技法處理我國舊樂,從探索民族風格角度著眼,變通運用西洋技法的合唱音樂作品。作品的主要曲調創作素材來源于古曲《清平樂》。作曲家在和聲的運用上做了一定的處理,表現了空幻飄渺的境界,使作品具有中國古樂的風格。這首作品加強了自由模仿與對比復調的民族化處理,是中國早期專業作曲家探索民族化和聲技法的典范,是復調手法特別是模仿復調得到最充分運用的經典合唱曲。我認為,現代中國音樂的多聲思維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西方的復調創作手法為主,結合我們的民族調式寫成,形成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作品。如黃自的學生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就是這樣的作品。這首鋼琴小品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從而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傳統的中國水墨畫,仿佛使人們看到了江南水鄉一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著牧笛。作者賀綠汀曾經說:“我所寫的《牧童短笛》,有人說是這個民歌或那個民歌,其實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風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來的自然就有民間風格。”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上一個具有創造性的范例。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對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的了解還不夠完善。許多傳統音樂中的精華還有待我們去挖掘,我們還應對傳統民族音樂進行發掘、整理和研究,這樣才有益于我們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形成我們中國特色的多聲思維的音樂作品。田青先生說得好:在一個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要振興我國的音樂事業,似乎也不應該只走一條路。我們一方面應該“拿過”西洋已發展到頂峰的“復音音樂體制”來創作我們自己的復音音樂;一方面,也不必以為我國傳統的線性思維是“落后”的。復音有復音的美,單旋律有單旋律的美。復音音樂講究不同聲音縱向的結合,單音音樂講究的是旋律橫向的舒展。我們不應妄自菲薄,我們中國文化的特點歷來就是兼收并蓄,為我所用的。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這正是我們音樂創作的嘗試。如何保護我們的音樂傳統,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創新,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20世紀中國音樂前輩們提倡的“借鑒西樂、改造中樂、創造具有鮮明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的中國新音樂”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也給未來中國多聲音樂思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樊祖蔭.《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2]田青.《中國音樂的線性思維》[J].中國音樂學.1986(4).
[3]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修訂版[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許康健.《論黃自合唱作品的作曲技法特征》[J].音樂研究2006(2)
[5]王晶 王曉北.《淺析我國多聲部民歌中的支聲復調因素》[J].藝術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