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啟明(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多元”一詞,在近些年內不知不覺的進入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內容之中。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有“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等。多元化的含義簡單可以理解為:任何在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員的組合。在一個專業環境里,多元化可以應用到教育、藝術、思維方式等更多的領域,因此筆者簡單地認為:多元化有利于各種文化、藝術、思維的融合,取長補短,是有益的。
京劇,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唱腔以西皮和二黃為主,兩種聲腔合套成為一個聲腔系統,稱皮黃腔,有“國粹”的美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京劇的形成得益于乾隆年間的徽班進京,由徽班進京到京劇的形成,經歷了大概60年的歷史,在這段的歲月中,它一直在不斷地變化、發展,吸收了許多姊妹文化和藝術的精華以充實和完善自己。
京劇的形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時期,京劇發展到了一個繁榮的境界。京劇以唱、念、做、打為主要表演手段,而京劇的唱詞、身段、臉譜等舞臺藝術,也吸收了文學、舞蹈,武術、美術等藝術的特點和精華。因此,我們可以說,京劇藝術就是一個多元文化作用下形成的綜合性的國粹藝術。接下來我將從這些方面來闡述京劇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一提到“詞”,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文學。詞,即說話或詩歌、文章、戲劇中的語句。京劇的唱詞,除了一些昆腔當中的某些唱腔外,大多數為規則的上下句對應結構,有轍有韻,通俗易懂且意義深刻。例如《文昭關》中的一段武生唱詞:(西皮流水)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腰中枉掛三尺劍,不能報卻父母冤。此段唱詞為七言四句體,短短四句話,就描述出了伍子胥當時的心情,裝束和心中所想之事。詞句朗朗上口,屬于言前轍。
在京劇發展形成時期—清朝,京劇屬于當時的“流行音樂”,由于發展時間短,于是京劇大量吸收了姊妹藝術的劇目,比如昆曲、梆子腔等。對京劇唱詞創作做出貢獻的有:三慶班的盧勝奎,他本身為落魄的舉子,相對于藝人們來說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并且喜歡京劇演唱。根據《三國演義》,參照《三國志》,編寫了36本京劇連臺本戲,為后人的京劇創作開拓了途徑。
一部京劇里邊有許多唱段,并且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要有自己的中心唱段和輔助唱段。對此的寫作就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既要讓人聽得明白,又要簡潔、合轍,還要根據行當的不同來寫作;另外在唱、念時要避免使用北京話以外的方言,講究的是“京字京韻”。因此京劇唱詞的作者一定要是一位文學素養極深,并且精通京劇表演的人,在他寫作之時,要考慮到唱詞對情節的適合性以及唱詞的可聽性,要簡潔易懂,大多采用詩詞寫作手法,把故事情節完整的展現,無論使哪個階層、何種文化程度的人聽了都能很快接受,我認為這也是京劇能夠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京劇講究“唱、念、做、打”,而武戲中的做和打,都是利用身段去塑造和表現人物的。然而,要做好身段上的東西,就離不開基本功的訓練。以前我們都看過一些關于京劇的電視或電影,京劇演員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訓練基本功,學生幾乎都是在棍棒底下學成的。因此不難看出,京劇中身段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我認為,京劇的身段和舞蹈、武術有密切聯系;但是三者又不完全一樣,舞蹈主要表現的是思想感情,武術主要是拳腳兵刃上的功夫,而京劇的身段則是在二者結合基礎上的又一個飛躍。從最基本的“正冠”“捋髯”“透袖”到復雜的“旋子”“蠻子”以及其他打斗的身段,有時候看似一個簡單的身段技巧,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也體現出了京劇演員的深厚扎實的功底和高超的表演技巧。
除了本身的功夫之外,演員還要注意道具上的功夫,比如飾演縣令的丑角,他們的紗帽上都有帽翅,因此演員們又多了一樣“翅子功”;老生掛上髯口,于是又有了“髯口功”;旦角的袍袖尖上加上水袖,最短尺把長,最長到一丈多長,于是“水袖功”繽紛出世;再加上劇中有許多以兵刃開打的場面,各種兵刃統稱“把子”,于是“把子功”也成了京劇中不可缺少的身段功夫。然而這些功夫在舞蹈中也有運用,比如古典舞蹈里的“扇舞”“劍舞”、蒙古族的“筷子舞”等等,都以道具表演為主要內容;武術的運用就更加明顯,因為兵刃打斗本來就屬于武術的范疇。
因此,筆者以為,京劇的身段以中國武術根基為基礎,以中國舞蹈基礎為表現手段,將二者相互糅合,于是就形成了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京劇身段。這大概也是我們的京劇能稱為“國粹”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臉譜,即戲曲中某些角色(多為凈角和丑角)臉上畫的各種圖案,用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特征。臉譜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南北朝的歌舞戲。歌舞戲也就是后來戲曲的雛形。有一部代表劇目叫做《大面》,又叫《代面》,描寫了北齊蘭陵王英勇善戰的故事。蘭陵王因自己面容俊美,擔心自己在戰場上不能震懾敵人,于是戴一個恐怖的面具上陣,威震敵軍,后傳為佳話。人們據此編成歌舞戲,他戴的面具也就是后世戲曲臉譜的雛形。
現在的臉譜基本不戴面具了,而是以化妝為主,行話叫做“勾臉”。時至今日,臉譜的勾畫已經幾乎成了一個固定格式。生角和旦角化妝簡單,只是描眉、畫眼。而經過長期發展,京劇凈角和丑角的臉譜越來越豐富、特點也越來越鮮明。例如:整臉(包公,關羽)、水白臉(嚴嵩、曹操)、十字門(張飛),另外還有“元寶臉”“六塊瓦”“豆腐塊”等等。然而當中又有嚴格、豐富的色彩區分,“整臉”中的包公是黑臉,額頭有一個白色的月牙,表示他的清正廉潔;而關公是紅臉,表示他的忠貞。而丑角的臉譜大家就更熟悉了,以“豆腐塊”居多,眼睛處有白色,有的臉部涂紅,比如小丑、縣令或者太監之類的角色。這些臉譜的形成有非常珍貴的藝術、美術欣賞價值,也讓平民百姓容易接受。前些年還有唱臉譜的流行歌曲: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也體現了京劇臉譜在百姓中的流行程度
臉譜是傳統戲曲留給我們的精美藝術品,在戲曲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藝術家對其進行了研究、變革,努力使之盡善盡美。在當今時代臉譜也無時無刻不展現它的藝術魅力,許多畫家、演員都以它制作成精美的工藝品,或者做成精美的畫冊。這是對傳統的繼承,也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保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的成長發展,離不開外界事物的幫助、影響。京劇,就是一個多元文化作用下的藝術形式。在京劇藝術當中,至少集合了文學、舞蹈、武術和美術等藝術的精華和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京劇發展的越來越完善,京劇藝術上的唱詞創作上的簡潔深刻,表演的精彩絕倫,臉譜的勾畫斑斕多彩,都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我認為京劇的發展離不開上述幾方面的精華支撐,同時京劇藝術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文學、美術、武術,舞蹈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文化、藝術之間的聯系作用和影響,會促進各種文化和藝術形式的發展;各種文化之間的相輔相成,也推動了我國文化的蓬勃發展。
[1]項晨.韶華著《京劇知識一點通》.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版.
[2]徐城北著《京劇的知性之旅》.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