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興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陶行知先生提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由此可見,深厚的興趣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行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如何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文章就此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先入為主效應。因此上好緒論課及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導語就顯得非常重要。在緒論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生物的目的、意義、內容和方法,而且還必須列舉一些本地區經常出現、學生普遍體會到但又一知半解或錯誤理解的生物現象,使學生覺得學有所值、學有所用,能真正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自然現象和生活問題,從而增強生物學的實用功能。如在緒論課教學中可以聯系生產實際簡單介紹一下“種子的形成”;還可以向學生介紹生物學中“軟體動物”部分的學習內容可以解釋人工養殖珍珠的原理。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生物學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吸引廣大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探究,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欲望。
在平時生物課教學當中,對導語的設計我們也要做好精心的準備,要注重直觀性和啟發性相結合,用精彩的問題或導語巧妙地導入新課,使學生對這一節課充滿向往,以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這個內容教學時,我們可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引入新課:把兩個小動物分別放進兩個密封的容器內,第一個容器里放有綠色植物,第二個沒有綠色植物,這兩個小動物哪一個先死?一般來說學生的回答會有兩種結果,我們先不要急著指出誰對誰錯,讓學生展開討論,在學生爭論不休、討論未果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學習新課,找出答案,并比一比誰找得快、說得準。這樣可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亢奮狀態,從而增強生物課的趣味性。
生物書本上很多知識都是通過圖示表現出來的,所以筆者上課時除在黑板上畫各種各樣的板圖外,還充分利用掛圖,模型和標本演示給學生看,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鯽魚》這一內容時,我們首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在水中游泳時的形態與各種鰭的協調關系,然后再按照實驗步驟將鯽魚解剖,引導他們認真對比實物與掛圖,從而加強鯽魚對內部結構的感知,在強化表象的同時也深了對鯽魚內部結構的理解。這樣既能使枯燥無味的知識具體化,又能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理論也是人們經過大量的實驗歸納、總結出來的。通過生物實驗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解釋生物現象,更直接地觀察生物體的結構。所以,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學習《水分的散失——蒸騰作用》這一內容時,學生在自然狀態下看不到“水分以氣體狀態從體內散發到體外”這一現象的。為此,筆者在上課就安排學生把盆栽的天竺用透明塑料袋罩住,并把下口扎好,放在教室外陽光能照到的地方,等到上課時學生便能看到這一現象了。又如,顯微鏡是生物實驗中不可缺少的實驗用具,它能幫助學生叩開生物微觀世界之門。為此,我們就可以把第一節生物課就變為實驗課。先給學生介紹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及其作用,再講它的使用方法,邊講解邊演示操作方法,最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教師及時指導糾正。在學會使用顯微鏡的同時,也學會了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這樣,不但使學生知道了生物的微細結構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初中低年級學生學習生物知識,只會被動地向前走,不善于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整理、加工,使之系統化。針對學生的這一弱點,筆者就指導他們對已學過的內容,找出它們之間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從而巧妙地設計出表格,讓學生歸納、分析。如學習完無脊椎動物的七大門動物的種類后,我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將這七大類動物的生活環境、運動方式、消化、呼吸、循環、生殖和發育等特點列出相應的對照表格,這樣既能對所學的內容加以鞏固又使所學的內容系統化。又如《臨時裝片的制作》這部分,它的整個制作過程包括三個大步驟、七個小步驟。要想讓學生能在短時間內記住這部分內容,難度就比較大,所以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七個小步驟的內容,找出每一個步驟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字代替來速記。結果同學們興趣很高,即刻便找出了規律“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蓋、六染、七吸”。這更一步減少了學生記憶容量,降低了學習難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生物學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關系十分密切,所以生物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教學。我們要把學生帶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要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認識生物現象,了解生物學知識的重要作用。例如:《被子植物》這部分內容介紹了五科植物,為使學生能直觀地認識每一科中的常見種類,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田野、地頭,逐個剖析,逐一講解給學生。甚至連課本上未出現的植物種類,也可以給他們進行講解,還可以和學生一起采集多種植物標本,指導學生記錄具有科學實證色彩的標本種類,使學生留下一幕幕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