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中等專業學校計算機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還要與學生專業內容相結合,切實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考核方式,為計算機特長類應用教學打下基礎。
當今社會人才的除了要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能力。針對這一特點,中等專業學校的計算機教學除了普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外,還擔負著為各專業進行“專業計算機應用”的教學任務,即計算機特長類的教學。那么,如何把基礎教學和特長教學兩者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搞好職業學校的計算機教學呢?
職業學校的計算機教學應變“知識為本”為“能力為本”。計算機學科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公共學科,它是一種工具,如果僅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的話,那就不能突出學計算機的實用性,學計算機必須做到學以致用,以應用能力為本,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所以在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在教學計劃內應增加實踐操作時間,明確測試目標,強化實踐技能的訓練,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1.對專業班級在實施性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停課實訓部分,針對每學期的計算機課程特點,確立實習課題,制定了技能實訓計劃,確保每學期有足夠的實習時間。
2.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課余時間對非計算機專業班級開設計算機應用技能的初、中級模塊,為滿足一部分同學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提供了更為有效的第二課堂。
3.組織興趣小組,例如漢字錄入、計算機編程、硬件與網絡維護、辦公應用軟件等。興趣小組活動時,可以讓興趣小組的同學負責對全校計算機實驗室、多媒體實驗室、教職工的辦公電腦、校園網進行維護、維修。還可以把興趣小組學生推薦到電腦公司、廣告公司及打印社學習鍛煉,使他們把課堂上學到的基本理論及時地運用到實踐中去。
計算機學科具有發展迅速、更新快的特點,所以教學內容除了最基礎的知識之外,還要緊跟計算機的發展步伐而不斷更新、充實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的具體內容,特別注意應用軟件的更新換代,在學校的硬件設備許可的情況下,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開闊學生思路和眼界。
計算機基礎教學必須為今后學生的計算機特長教學先作準備。我們計算機教師不要老是“教教材”,而要學會“用教材”。要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補充介紹一些最新的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動態及科研成果,幫助學生了解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狀況,體現教學內容的發展性、變化性和先進性;教學內容的安排一定要符合教學規律,保證計算機教學內容具有科學性、全面性及完整性。使教學內容力爭達到發展性、變化性、先進性、全面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這樣除了教給學生以適應時代特點、易學、實用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能為培養學生的特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計算機學科知識更新快,是一門富有創新意識的學科。在計算機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運用能力,應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計算機課程教學,一貫是老師講,學生做,老師操作一步,學生跟著操作一步。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并且老師教一個應用軟件,學生就學一個,碰到沒有學過的應用軟件,學生就束手無策,不會操作,也不敢操作。而現在計算機知識的更新速度非??欤鞣N軟件層出不窮。究竟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先教給學生一些學習的背景知識,如先學完一些基礎知識,訓練一些基本技能后,再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自行學習,最后學得新知識,形成新技能。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WINDOWS操作系統的文件復制和移動”這一內容時,當學生學會了文件的復制后,在學習文件的移動時,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通過自學書本知識、自己動手操作學習文件的移動。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允許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自行學習新知識,學生在自己的主動探索、實際操作中學會了新的知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探索新知的信心和興趣。
通過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后,在基礎教學中使學生學會了利用電腦學電腦,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和對計算機新知識、新軟件不斷探索的強烈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特長類的計算機教學,不僅從知識和技能上為學生奠定了基礎,而且從興趣、自我學習的能力上為之作出充分的準備。
在考核內容上,堅持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結合,突出技能的培養;在考核方式上,增強開放性,突出實用性。對于基礎知識扎實,技能嫻熟,有一定特長的學生,學校可組織教師對這些學生進行單獨考核,如果通過,可允許他們不參加單元和學期測試,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更高層次的計算機學習中去;在評價方式上,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目標,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
總之,只有夯實基礎教學,重視技能訓練,注重能力培養,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考核方式,實現計算機基礎教學與特長教學的有機結合,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人才。
[1]化得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