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兵
體育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體育教學始終停留在單純的技能傳授和增強體質的層面上,卻忽視了對學生體育精神等的培養,成為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歷史上中外教育家們都很重視體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確地把體育作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體育對人身心的教育和影響是獨特的,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國家《體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結合體育教學特點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不斷提高他們為革命鍛煉身體的自覺性,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他們服從組織、遵守紀律、熱愛集體、朝氣蓬勃、勇敢頑強、艱苦奮斗的精神。”任何一種社會活動或現象,當它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時,它是低層次的、不成熟的;只有當它進入人的精神層面、意識層面,并影響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識及行為時,它才進入了成熟的科學階段。
體育精神是指體育運動中所蘊含的,對人發展具有啟迪和影響作用的,有價值的思想作風和意識,是一種奮勇向前、不屈不撓、健康向上的精神,是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以爭取精神世界健康自由的心理狀態。這種執著的追求常表現為勇氣、耐力、意志力等。它超出了體育運動本身,是人類心中的一種信念和追求。正因為體育精神符合人們的文化觀念和社會意識,同時又是人們體育審美意識的集中概括,已成為人們在運動實踐中精神追求的一種目標。它具有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極高的教育價值,能夠使人們產生震撼、激勵、鼓舞、教育和啟迪等一系列審美效應,人們一旦對它有了理性認識,便自覺地接受它的影響,把體育作為一種教育因素,實現身體、心理、精神方面的均衡發展。體育精神是利用體育自身得天獨厚的教育契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
體育精神的教育是高校體育教學中更高層次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精神對高校學生的全面教育、人格培養就在于:培養學生愉快的生活態度、較強的身心適應能力;促進個性發展、個人行為規范化;培養責任感和與同伴合作的能力;形成競爭、拼搏、信心、榮譽、信念意識;養成公正地看待問題、遵守規則和規定、遵從社會法規的良好習慣。在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中,盡管其技術手段、比賽方法、勝負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體育精神是相通的。學生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就已經開始接受體育精神的影響和教育,接受體育精神的熏陶,不斷改變和塑造著自己的人格精神,并在體育運動中不斷提升、完善自我。
隨著時代的不同,艱苦奮斗精神被賦予不同的內涵。現在所說的艱苦奮斗不再是忍受物質的匱乏和貧困的生活,而主要體現在勇于克服一切困難和永不滿足、永遠攀登的精神方面。科學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這是總的趨勢,發展和進步都要靠艱苦的勞動,特別是靠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的腦力勞動所獲得。由于改革開放,我國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物質生活的明顯改善,使當代大學生缺乏承受艱苦的能力和心理準備。為使他們承擔起對國家、對民族的重任,必須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思想品質。對此體育具有別的課所無法替代的功能。
體育是一項可鍛煉人、培養人、塑造人的事業。競技體育中的拼搏進取精神十分突出,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拼搏進取精神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推動力。對于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即使有些競技體育項目仍是一種游戲,一種鍛煉身體的手段,僅憑體育教學不可能使他們掌握高、精、尖的運動技術,但拼搏精神仍然滲透于體育的方方面面,這是不能以技術水平來衡量的。
人才的培養首先是社會主義覺悟和道德的培養,體育為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提供機遇與環境。可以說,我國每個世界冠軍都是集體主義的結晶,在國際大賽中,每一個冠軍的背后,有多少位陪練的血汗。體育教學中,無論是教材的選用或教學過程,都應注意發揮這方面的教育因素。集體項目的教學更具有利條件。有些對抗性強的練習,可能使同學之間發生磨擦,但這也是進行教育的好機會。教學實踐證明,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的培養,一定會對我們將來從事的事業大有裨益。
公平競爭精神是體育競賽的又一個顯著特點,奧林匹克運動的“更高、更快、更強”之所以作為一種高境界的倡導,就在于它體現了競爭精神。這種精神把競爭的激烈殘酷與和平的寬松和諧有機地統一起來,它是公平基礎上的競爭,并在競爭中求得交流與友好。面對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大學生必須具備這種精神。人際之間既要和諧相處,又要友好競爭,惟有如此,社會以及個人才能不斷良性發展。
體育活動有一定的規則,體育比賽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或令行禁止,這與裁判規則的強制性是分不開的。體育的裁判規則正是社會法規和人類共同規范的一種模擬和縮影。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必須遵循相應的裁判規則,違規受罰,獲績得獎,同時也在無形中養成社會契約精神和文明的行為方式。教育專家認為,在青少年中開展各類體育競賽活動,犯罪率會大大下降。通過這種精神的培養,學生學會了律自己、說真話、干實事、做真人。
在教育日益走向國際化、社會化、開放化的背景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開放意識,在時刻整合著校園體育的精神特質和價值向度。因此,校園體育精神必需創新,適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江澤民主席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因而,弘揚校園體育精神,應當營造相應的體育創新文化環境,充分發揮體育運動的作用和功能,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發揚學術民主。
體育教學與體育精神是互為存在的,大學體育教育中具有體育精神的成分,大學體育教育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對學生們體育精神的培養。新時代的大學體育教育不但是健康教育的首要課程,還是學生身心教育,精神教育的重中之重和有力武器。每一名大學體育工作者都要在思想上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上升到精神境界,這樣才能把大學體育教育做得更好,進而把大學教育的整體水平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以大學體育教育完善體育精神將是新時代大學體育的一個新的課題,也是大學體育教育的一個嚴峻挑戰。每一名大學體育工作者都應該主動肩負起這樣的責任,為使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盡自己的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