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常艷 (玉溪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 云南玉溪 653100)
在全球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的形勢下,語言瀕危現象已成為全球語言發展中的普遍現象,幾乎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令人觸目驚心。因此,語言瀕危現狀的研究和瀕危語言的維持和發展成為語言學領域的熱點,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和參與,同時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當前,隨著國家義務教育的發展,云南省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不斷地學習漢語文,一方面他們的漢語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各民族之間的交際普遍使用漢語。另一方面其母語的使用功能不斷地萎縮,出現了雙語,多語和語言轉用等現象。因此,許多少數民族語言正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瀕危和消亡的威脅,鑒于此,2000年中國玉溪師范學院與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簽署了友好合作備忘錄,在此框架協議下,雙方學者將對云南25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并開展合作研究。200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遺產項目資助下,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和中國玉溪師范學院對“中國云南瀕危語言遺產保護”項目進行了合作研究,作為該項目研究內容之一,兩校于2005年6月21日在玉溪師范學院聯合召開了首屆“中國.云南瀕危語言遺產保護研討會”。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以“瀕危語言”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很快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后,兩校密切合作,繼續探討中國云南少數民族語言瀕危問題。并在2008年12月召開了第二屆中國云南瀕危語言遺產保護研討會。
第三屆中國云南瀕危語言遺產保護研討會無疑是前兩屆研討會的延續,不變的核心詞“瀕危語言”吸引了國內外50多名專家學者前來參會。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保護瀕危語言,維持文化的多樣性。其目的是通過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成果的交流,探討少數民族語言的理論,方法以及保護云南瀕危語言遺產所采取的措施等,以此推動少數民族語言遺產的保護與維持,促進語言生態的和諧和民族關系的健康發展。
在組委會的精心準備下,2010年6月10日8時,第三屆中國云南瀕危語言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玉溪師范學院圖書館三樓會議室隆重召開,來自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泰國清萊皇家大學、泰國阿卡基金會和緬甸少數民族語言保護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商務印書館、香港大學、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云南師范大學、西南林業大學、昆明學院、云南省民族語言委員會、四川西昌學院、紅河州民族研究所、西雙版納州廣播電視臺、墨江縣民族研究所等國內外高校及相關科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共計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開幕式由玉溪師范學院副院長任宏志教授主持,玉溪師范學院院長熊術新教授致開幕詞,代表會議東道主向應邀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白庚勝博士和云南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福泉教授聞訊前來祝賀并在開幕式上作了熱情洋溢的演講。白庚壽博士認為保護瀕危語言具有應用價值、資源價值和文化價值,楊福泉教授則從研究人員的角度闡述了研究人員在瀕危語言保護中應充當的角色和義務,表示對瀕危語言保護充滿了信心,并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大衛.布萊德雷教授以“彈性思維與瀕危語言保護”為題做了大會主題發言,中央民族大學的戴慶廈教授因受邀到臺灣進行學術活動未來參會,特別委托玉溪師范學院的黃龍光博士代他宣讀題為“中國的語言國情及民族語文政策”的論文。兩位語言學大師的論文從理論高度和宏觀視野為本次研討會做了鋪墊。接著,國內外專家學者在大會上均悉數登場,對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陳述。計有35篇論文在會上做了交流。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如語言使用、語言態度、語言教學、語言政策、語言演變、語言接觸、語言比較、語言生態、文獻記錄、文字改革與創制等方面對語言瀕危的結果、影響,擬采取的保護措施,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和建議。論文中涉及的語種有哈尼-阿卡語、傈僳語、拉祜語、納西語、阿昌語、克木語、白語、卡卓語、傣語和彝語等。專家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針對自己的研究領域,分別對各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把脈”,找出語言瀕危的原因、瀕危程度等,并開出各自的搶救瀕危語言的“藥方”。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大衛.布萊德雷教授的主題發言“彈性思維與語言瀕危”,探討了傳統社區語言維持的一種新方法。這一方法鼓勵并賦予社區權力,以某種方式,從一定程度上來選擇維持或復蘇社區人民所選擇的語言和文化,讓其擁有語言使用自決權,使許多群體在語言層面,文化全球化和自上而下的語言政策管理中重新穩定下來。
玉溪師范學院的唐玲萍副教授結合自己多年從事旅游教學與研究,陳述了“瀕危語言的內生式保護:社會表象理論-兼議旅游與語言的關系”。她說:語言變化是文化變遷的一個方面,語言瀕危是語言變化的極端表現,旅游有可能引致語言的瀕危和消亡,也有可能喚醒瀕危語言使用者對瀕危語言的價值意識,產生保護的內生動力。被應用于旅游研究中的社會表象理論也同樣適用于瀕危語言保護研究,因為準確了解瀕危語言使用者對該瀕危語言的認識、定義、描述等知識體系,對于鞏固、引導、修正他們對瀕危語言保護的態度和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央民族大學戴慶廈教授提交的論文“中國的語言國情及民族語文政策”認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多文種的國家,語言文字狀況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國民族語文的基本國策是保護少數民族語言。因此,構建語言和諧是新時期民族語文工作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西雙版納州廣播電視臺的楊忠明等提交的論文“民間國際通用哈尼、阿卡文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和價值”和泰國民間學者阿卡族提交的“對阿卡通用文字和讀寫能力訓練的簡要介紹”,綠春縣哈尼文培訓中心的白金山先生的“談談現行哈尼文存在的幾個問題”則闡述了文字的創制和文字的統一對語言保護和傳承及其文化傳播的意義。
此次會議,涉及語言使用現狀調查的文章最多。由玉溪師范學院瀕危語言研究團隊完成的課題“玉溪市周邊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現狀調查”,僅在這次會議中就提文了7篇論文,即許鮮明教授的“玉溪市紅塔區撒都語瀕危程度調查”,石常艷老師的“紅塔區洛河鄉梅沖村哈尼語言生活個案”,肖黎老師的“玉溪市靈秀小三家一組語言生活個案”,陳勰和劉潔老師的“玉溪紅塔區靈秀村彝族語言生活個案”,劉艷老師的“玉溪市紅塔區靈秀村委會哨河彝族語言生活個案”,張雅音博士的“云南蒙古族卡卓人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及其白碧波研究員的“元江縣因遠鎮語言使用現狀”。此外,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語言類型學研究所瑞克.德.布色爾提交的論文“臺灣布農語社群方言狀況”。泰國清萊皇家大學馬卡博士提交的“在教師和工作場合的語言文化和交流:對泰國北部清萊府瑤族、拉祜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的個案研究”等論文。
涉及語言生態與保護的有來自香港大學丁思志博士的論文“語言生態和西部發展”。丁博士立足于中國西部大開發的背景,審視中國乃至國外的語言生態變化,著重強調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在漢語影響力已成了不可改變的事實下,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語言的關鍵是在不破壞少數民族語言生存空間的同時,在語言生態中去適應漢語,并通過雙語教育來完成。來自云南省紅河州民族研究所的李怡提交的論文“關于目前云南瀕危少數民族語言保護的思考”也認為維系其生存環境,才能保護語言的生存。對于小語種,特殊語種而言,搶救比保護更具時效性。就全球一體化趨勢看來,保護與搶救遠遠不夠,只有創造性地運用少數民族語言,才能保持語言的活力。
昆明學院的趙燕老師提交的論文“少數民族雙語教師語言態度的語言生態學思考”,關注的是少數民族雙語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實際。
總之,從提交的內容看,論文內容涉及面廣,且多以實證研究為主,兼有一些理論建設方面的探討,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平。
會議緊湊有序、民主,討論認真熱烈。與會期間,會務組還見縫插針,安排代表們到玉溪師范學院湄公河民族民間文化傳習館,玉溪師范學院把民族文化傳承與高校教育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受到了代表們的一致贊揚,認為應該繼續探索并加以推廣。此外,會務組還特意安排了到元江縣因遠鎮進行學術考察。因遠鎮是元江縣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民間傳說、故事、歌謠、游戲、傳統節日等,具有相當明顯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別是趣味性、娛樂性較濃的民間歌謠、游戲能很快引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欲望,能讓幼兒在自由、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完成活動內容,為幼兒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因此,因遠鎮幼兒園根據當地實際,在幼兒園的小、中、大班進行白族“鄉土文化”教育,不僅能讓幼兒在活動中較快的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身體動作的協調發展,而且還能把本民族文化具體應用于教學中,讓幼兒從小就認識家鄉,了解家鄉文化。這種方法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此外,代表們還考察了白族歌舞傳承方式,語言和音樂傳承方式,哈尼語白宏話及語言生活環境等。代表們一致認為此次考察針對性強,收獲頗多,受益匪淺。
至此,本次研討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為第四屆中國云南瀕危語言遺產保護研討會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