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苗 (宿州學院附屬實驗中學藝體教研室 安徽宿州 234000)
高中學生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巨大的升學壓力,對沒有硬性考試標準和要求的音樂“副科”自然就被他們排在了可有可無、可學可不學的位置了。雖然高中音樂課并不涉及到升學考試,但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高中音樂欣賞課是讓學生了解音樂的主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啟發智慧的有效手段,同時也能給繁重的學習增添一些樂趣。因此音樂欣賞課對高中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那么,音樂教學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喃?筆者經過數年的高中音樂教學,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來探析高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法。
音樂作品源于生活,并從不同的方面反映著當時的社會情景。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音樂都與生活緊密相關,音樂是一個社會產物,音樂也可以是國家興衰的一面鏡子。
音樂語言是用聲音來表現情感的。要欣賞音樂首先就要認識音樂語言,這個對高中學生來說,有一些難度,所以幫助學生認識音樂語言是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的關鍵一節。
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審美教育。它的作用在于提高人們的欣賞水平、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人的道德修養,使人積極的奮發向上。隨著學生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要進一步的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更深一層的探析。如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一定會被“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內涵所折服。
通過簡單的音樂史,音樂語言及音樂內涵,先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大概而全面的了解,這樣,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便能準確的把握音樂的方向及欣賞的目的。
文字上的了解,是為了下一步的親身體驗做準備的。音樂欣賞是音樂作品賴以實現其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任何音樂作品只有當它被人們欣賞并接受的時候,才能把自身的審美價值展現出來。欣賞本身是一個過程,它是欣賞者通過聆聽音樂聲響體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進而感染自身、引起共鳴,產生強烈的心里體驗過程。因此,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教師必須抓好這一過程。把學生逐漸的帶入到共鳴的情感體驗境地。
高中音樂課內容繁多,涉及面廣泛,學生們因為知識及興趣所限,可能會有部分同學不感興趣的。這時教師要預先做好準備,不然學生的消極情緒會影響到正常教學。
例如,在講到《春江花月夜》時,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對此曲的興趣,可以著重講述一下此曲的來歷和社會聲譽,先調起來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講:《春江花月夜》這首曲子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開始流行于民間,在1895年由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園把它整理成《潯陽琵琶》,此后又經汪庭昱將這首樂曲名之為《潯陽月夜》、《潯陽曲》。直到1925年才由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根據汪庭昱的琵琶獨奏譜《潯陽月夜》,把它改編成為多種民族樂器的合奏曲,根據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將曲名更易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標題與李芳園所擬有所不同,是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迥曲水、花影層臺、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解放后,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最終成為一首藝術精品。這首曲子在國際上也深為聽眾珍愛。在英國演出時,英國觀眾激動地說:“十個人的樂隊征服了西方人。”講到這學生們對此曲的好奇與興趣便被調了出來,教師可及時抓住學生的心里適時播放樂曲。
有些曲子學生不熟悉、又不感興趣,這時教師應該轉換一下角度,去尋找與樂曲相關的其它吸引人的方面,來調動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接下來的教學才能正常順利的開展。
對音樂欣賞課有了興趣,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但我們要想進一步挖掘音樂的內涵,就要進一步的學會理解音樂。如何很好的去理解音樂?這不僅要利用音樂自身的條件,還要利用其它與音樂相關的條件。而且,對于藝術內涵的領悟絕不是一個聽覺,或視覺或觸覺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藝術的共鳴須要的是整體感覺的相通。如欣賞那個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時,教師可配合列賓的《伏爾加纖夫》圖,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再用眼睛去體會圖畫中的節奏。圖中的伏爾加與音樂中的伏爾加相通了,也便是學生領悟了。再如欣賞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時,引子部分教師作了這樣的語言描繪:“兩條小溪正在歡跳著向前奔流,清涼的河水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發出閃閃爍爍的光芒……。”教師的詩一般解說,很快的把學生帶入音樂的叢林,找到了天音傳來的方向。這無疑給學生們理解和體會音樂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能夠在音樂外用來引導學生領悟音樂內涵的方式很多,不僅僅是圖畫的使用、語言的描述。還可以配合著舞蹈動作等等。只要是有利于傳遞音樂情思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借鑒使用。
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音樂鑒賞課學會領悟音樂之美,了解音樂所要傳達的訊息,辨別音樂的民族文化特征,正確比較和評價音樂,并以音樂為載體,了解其所表現的各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并最終在音樂的啟發下學會愛、懂得愛。
在教學過程中與其給學生講解音樂的結構、調性、配器、和聲等艱深的樂理知識,不如不如讓他們深情地去感悟音樂,去體會音樂中的喜怒哀樂。如在欣賞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時,與其高談闊論《第四十交響曲》的調式結構是怎樣表現“含著眼淚的微笑”,不如講解一些情感故事,如莫扎特在創作《第四十交響曲》時所處的社會及其自身的生活困境。《第四十交響曲》是莫扎特與1877年7月25日創作完成的。莫扎特將曲調定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傷感和痛苦的g小調,這是一部陰沉,但也是莫扎特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樂曲的四個樂章都是抒情性的,其基調就是抒情風格加悲愴氣氛,同時又充滿著憤懣激昂的精神。這部作品傾述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這并不是作曲家當時貧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情地凝聚了一個窮困作曲家的生活體驗,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慘遭遇和挫折的集中體現,是莫扎特的“含著眼淚的微笑”。學生在了解到莫扎特的窘迫后他們便會自覺地帶著深深的感情去體會“含著眼淚的微笑”,這既是音樂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情感教育。
總之,高中音樂欣賞課旨在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并最終在音樂的啟發下獲得對美的感悟。只要我們音樂教師能夠用心與學生溝通,從學生的實際、學生的需要、學生的愛好等角度來精心設計每一堂音樂課,給學生一個美的藝術熏陶,就會使學生對待音樂課的觀念轉變。他們會發現音樂課并不是一門可有可無、可學可不學的“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