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輝(西安科技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54)
隨著近幾年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人數規模不斷增大,心理問題已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而其中貧困生是重點關注的群體。
目前貧困生主要有如下幾個心理特征:
貧困生來源于貧困家庭,他們在相對弱勢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物質上的貧乏和對外界環境有限的接觸,使得他們在步入大學后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在就業時,家庭所能提供的資源和幫助有限,必須依靠自己,承擔著沉重的就業壓力,日積月累,就形成了自卑的心理,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低。
大學生在大學生活的所有費用均來自于家庭的支持,對貧困生而言,甚至依靠家長舉債或自己貸款來實現,使他們認為只能用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工作來回報家庭,沉甸甸的精神壓力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對自己將來的前途深感憂慮。
由于家庭背景的較大差異,導致部分貧困生對周圍其他家境較好的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嫉妒心,無法正確看待和評價同學,甚至帶有偏見以致產生偏激的個人行為容易造成集體內部不團結,甚至發生打架、斗毆的事件。
部分貧困生的心理相當敏感脆弱,認為貧困二字有時就像是大學生這個名稱前面的定語,將自身從普通同學中劃分出來。目前的社會競爭激烈,經濟能力和資源的有限使得部分貧困生甚至自覺低人一等,很容易受到傷害,對未來的工作及生活感到彷徨。
貧困大學生之所以會產生上述這些心理問題,主要由自身原因和外部環境原因兩部分造成的。
首先,如今的社會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帶來了多種觀念的沖擊,導致貧困生沒有正確而客觀地認清現實,從而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其次,貧困生既要為家庭的困難生活而擔心,又要為自己所遇到的諸如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問題而擔憂。再次,當貧困生在臨近畢業求職時,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加劇了他們的緊張和焦慮。
一方面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在高校的大學生中存在著攀比心理,例如穿戴講究名牌,吃飯要開小灶,電子產品要新款時尚等等,早已超出了吃飽穿暖的基本要求。一些貧困生不想由于物質上的差別而被個別同學歧視,就努力通過做家教或假期打短工的方式來賺錢購買超出自己所能負擔的物品。另一方面,來自家庭環境的壓力也不容忽視,父母普遍都存在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一些貧困生的家長更是希望孩子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后能找到收入高的好工作來徹底改善家庭的困難局面,難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語上有所督促和提示。
貧困生是高校內的弱勢群體之一,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貧困生心理檔案并加以動態跟蹤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有效的教育。例如,可通過聘請目前社會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實踐經驗的心理學家或心理輔導師到學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講課;可以定期組織貧困生觀看心理健康電影;可對高校輔導員及優秀黨員進行心理方面的相關培訓,使其能夠對貧困生進行一些初步的心理輔導教育等多種多樣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學校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及關愛,從而充分且自信地融入到大學生活中來。
作為全日制在校大學生,貧困生幾乎很難在寒暑假之外的時間范圍內抽出合理時間參與社會實踐和工作取得報酬,高校的各種助學模式的完善就顯得至關重要。 近幾年,政府和國家也非常重視對高校貧困生的助學問題,從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貧困生困難補助、助學貸款和生源地貸款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在此背景下,高校通過加大制度建設,建立監督機制,從而切實有效幫助貧困生解決生活問題。
高校可主動和社會知名企業加強聯系和合作,一方面可以使企業通過設立獎、助學金的方式來從經濟上有效幫助到貧困生;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可在高校擁有多專業的人才培養后備基地,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優先為品學兼優的貧困生提供未來合適的工作崗位。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企業得到了發展前景好及對企業產生較高忠誠度的員工。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中的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只有通過客觀地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根據原因找出明確可行的方法予以解決,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大學生。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6.
[2]吳少怡、張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