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環 (沈陽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遼寧沈陽 110044)
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生理機能基本成熟,精力旺盛,因此在大學校園里常見到這些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出雙入對。據研究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前,大學一年級談戀愛的人數不足在校學生1%,現在已經超過半數的大一學生戀愛。”[1]南京大學心理協會調查同樣也顯示出大學生中的高戀愛率:“贊成談戀愛”的同學占64.1%,同時9.1%“已經談成”,21.6%“正在談”,26.8%“原來談過”,只有26.1%的大學生認為,“學習期間不想談”。[2]可見大學生戀愛已成為大學校園里一道獨特的、惹人注目的風景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社會各界對大學生戀情持寬容、默許的態度:2001年4月教育部作出規定,對參加高考的考生取消年齡限制和婚否限制,高校對校園戀情由原來的明文禁止到睜只眼閉只眼、采取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2005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廢除了“在校大學生不準結婚”的規定,這樣大學生在校期間談戀愛甚至結婚已成為合理合法的行為;一部分學生家長也認為如果孩子最好能畢業時愛情、學業雙豐收,免得將來畢業后在社會上成為“剩男剩女”;另外,學業負擔相對減輕、自主時間增多也給大學生戀愛提供精神上和時間上的便利條件。
怎樣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戀人成為大學生談戀愛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擇偶得當受益終生,擇偶不慎不但會耽誤學業而且留下難以彌合的心靈創傷。筆者以為,擇偶觀主要是指人們在選擇配偶時所設定的擇偶標準,主要是指對對方相貌、性格、學歷、能力、家庭背景以及彼此默契程度等綜合條件的衡量和要求。雖然,大部分有著良好素質的大學生的擇偶觀是正確的,但是伴隨著“戀愛大軍”人數的不斷增加以及他們戀愛知識和經驗的相對缺乏,他們的“丘比特之箭”往往會投錯方向。經過查閱相關資料以及與部分談戀愛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我發現少數大學生在擇偶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忽視感情,急功近利。這主要表現為某些大學生為滿足自己的不正當需求,尋找戀人時只追求外在形象、只看重經濟條件或者把談戀愛看成是暫時擺脫孤獨空虛的方式等等,他們不是把愛情建立在堅固的感情基礎之上,而是為滿足虛榮心和各種欲望而到處“捕獵”所謂的“愛情”,顯然這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例如,有一項針對大學生戀愛動機的調查表明,雖然大部分學生談戀愛是彼此欣賞、遇到真愛,但仍有“17%(的談戀愛者)是為了彌補內心空虛,尋找精神寄托”。[3]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感到單身沒有面子或者抱著“隨大流”的從眾心理“玩玩心跳”。第二,注重自我,少慮對方。大學生在戀愛初期常會出現“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況,甚至對方缺點也會成為可愛之處。隨著時間的推遲和新鮮感的消失,熱戀過后他們開始為一些生活和學習上的繁瑣小事爭執。由于大多獨生子女從小被家人寵愛的緣故,一部分大學生在與戀人相處時不懂得尊重和照顧對方,在兩人鬧矛盾時不是設身處地替對方考慮而是指責對方“不在乎自己”,這也是造成大學生“談戀愛率高,分手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重視過程,淡化結果。很多大學生抱有“只求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心態對待愛情,這不但是不尊重他人人格、傷害對方的表現,也玷污自己美好純潔的情感世界;同時,由于認同“戀愛不一定是為了結婚”的觀點,錯誤地把戀愛和婚姻兩個本應該有密切聯系的兩個階段相剝離,造成很多人在戀愛時不負責任、遺留下很多隱患,例如失戀后的大學生由于自身抗挫能力差,好久走不出失戀的陰影,“失戀失學”、“失戀失志”、甚至“失戀失命”的校園戀愛悲劇不斷發生,新聞媒體也曾多次報道大學生失戀后自殺、他殺的慘案。第四,輕視道德,推崇性愛。調查發現,多數大學生獲取婚戀知識和性知識的主要渠道是網絡、電視、報刊、書籍等大眾媒體,占被調查學生的71.7%;其次是從朋友和同學處得知,占18.2%;而通過學校和家庭教育獲得的最少,分別占7.9%和2.2%。[4]可見,大學生獲取性知識的主要渠道是各種媒體,但是,由于目前對媒體尤其是網絡的監管不力,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以及網絡世界中隨處可見的黃色信息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兩性觀,部分大學生不再認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傳統愛情觀,片面地認為戀愛的實質即性愛,再加上交往過于頻繁的大學生很難駕馭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沖動,所以大學生租房同居者越來越多。同時,大學生認為,只要雙方相愛,愛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性行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的調查中發現,被調查的學生中有61.6%的人認為,“只要基于愛情就可以”或“只要雙方愿意就可以”,8.5%的學生認為婚前性行為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人類愛情的必然結果”,只有27.5%和2.4%的學生分別認為婚前性行為“應受道德譴責”和“應受到行政法律處分”。這說明了70%以上的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持贊同態度。[5]性愛發生的隨意性增加不但破壞愛情那種朦朧、神秘、含蓄而神圣的美感,而且兩人關系發生質的飛躍后,往往在猜疑爭吵中淡化彼此的感情,更不幸的是如果女生萬一不慎懷孕,婚前性行為的苦果更是可想而知。為孩子未來的幸福著想,社會、學校和家長都不應該對大學生同居視而不見或者教育不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性愛觀是愛情成功的關健。
從現象上來看,一個人的擇偶觀體現個人的意志和自由,人總是從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認識和評價事物,似乎具有獨立性的個人的擇偶觀只與個體對配偶的選擇取向有關;實際上,每一個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社會人”的價值取舍都是一種社會價值的折射,作為社會的成員,“擇偶觀勢必會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文化的制約,使之帶有一定的社會性和世代性。”[6][遲舒文《淺談中國當代大女學生擇偶觀》2001年12月第31卷第4期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因此,樹立正確的擇偶觀不但需要學生提高自已對婚戀的認識水平,在戀愛中遵守戀愛道德,爭取找到對愛情忠貞、能伴隨自己一生的“真命天子”,而且,社會、學校和家長應該攜手并進引導戀愛中的年輕人走出擇偶誤區,幫助孩子們樹立科學的、進步的擇偶觀。雖然,由于各種原因,幫助大學生抵制社會上婚戀的不良風氣、澄清愛情觀念上的是非對錯、探索愛情的真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只有我們認識到向這些處于愛情迷茫中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并身體力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愛情的伊甸園里,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成才。
[1]熊呂茂,肖瑛.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及現象透析[J].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校報,2003,(4).
[2]劉書靜.大學生戀愛現狀分析及其倫理思考[J].2010.(10).
[3]孫艷杰.大學生戀愛現象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3).
[4]劉彥華,李鑫,曾憲翠.新時期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與思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