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君 韓 雪 (.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 河北廊坊 065000;.廊坊師范學院西校區學工辦 河北廊坊 065000 )
每個時代的新一代都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未來,都代表著時代前進的力量和方向。當今,身處信息時代大潮之中的“90后”已普遍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隨著“90后”走進大學校園,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這群思想活躍、追求個性、價值取向多元化的“90后”,掌握“90后”大學生的行為特點,探索一條因材施教的管理方法,為我國尋求一條培養“90后”高素質的人才的教育之路顯得尤為重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大潮洶涌澎湃,商業氣息和媚俗氣息逐漸彌漫于各個文化領域。文化領域日益突顯娛樂狂歡的表征。青少年學生在光影交錯的傳媒的包圍、熏陶中逐漸成長起來。電影和電視以其存在時間的久遠、聲音影像的豐富,深刻介入了中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和成長過程。信息時代的到來在逐步顛覆著傳統的閱讀習慣和求知方式,有著深厚根基的書文化正日益被快餐文化所取代。一味通過影視和網絡來汲取養分,進行再造想象的樂趣消失了,整個社會養成淺嘗輒止的浮躁心態。生活其中的青少年也逐漸遠離書香飄逸。年青的一代只讀圖不讀書,對圖像產生依賴心理,降低乃至失去了對文字的閱讀興趣。
被“電視抱大的一代”進入大學后,隨著獨立生活的開始,進入了“自我發現”的新時期,急于想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這種認識和評價不僅僅針對儀表容貌,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價值等深層次問題的探討,自我認識的內容追求全面和深刻。缺乏目標和文化積淀的當代大學生面對大學里廣闊的自由空間彷徨了。只知道要看書但不知道要看什么書;知道要看什么書后,又不知道看了有什么用。忽然不知道上大學到底為了什么。很多新生在適應了大學生活后,會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也會陷入茫然、無助的困惑期。
自我意識的蘇醒,思考自我是大學生進步成熟的表現,同時,認識自我的過程是困難的,有時是艱難的。大學生自我意識具有特殊性、復雜性。
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談到大學教育,也不可避免的知識的功利層面做最大化的表達,而人文價值層面越來越被遮蔽。大學精神的迷失和市場的誘逼令教育積存詬疾。一些大學生視接受大學教育為追求個人目標、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好工作”成為接受大學教育的最大目的的現狀。不少大學生將學習對自己的將來工作是否有用作為產生學習需要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標準,往往是自己覺得有用就肯學、想學、苦學;要是現在覺得沒有用就不肯學、不想學、少學、厭學甚至逃學。
大學生生活在變遷的時代境遇中,在全球化的沖突和社會轉型的影響下,他們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功利化和多層化的特點,核心價值在動蕩中搖擺,國家利益至上、集體主義本位的一元價值觀日漸脆弱,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一些價值困境。西方人生哲學、個人至上的價值觀和市場經濟的利益趨動,使一些大學生對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根本道德原則的社會本位價值觀逐漸淡漠甚至丟棄,開始滑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本位價值觀,過分注重自我,過分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強,在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取舍中更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步入了極端利己主義的誤區。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摒棄了人生目標中的超然性目標,普遍認同現實中個人的價值觀。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往往更多采用市場經濟的標準而不是正確的道德標準。在利他與利己發生沖突時,毫不猶豫地選擇利己,為了一己之利,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利益。
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新面貌、新矛盾和新問題,迫切需耍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教育觀念,創新教育觀念。學生管理工作不止停留在日常事務性的整理,還要深入學生,恰當的解決學生帶有普遍性或個性特點的思想問題,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如何塑造大學生高尚的人格?如何引導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健全人格是指各種良好的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臺灣白博文提出健康人格的條件:自知之明、自我調整、良好的人際關系,樂觀進取的工作態度;明達的人生觀。①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主導的價值觀,我們要努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符合青年人成才需要以及青年人心理能夠承受的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大學生健康成長不僅是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也是無數家庭、父母親人的殷切期盼,更是大學生實現自身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追求人生價值的強烈渴求。“天下興學取士,先得行不專文辭。”②大學生受到高等教育,小有微才,“才”是否能用之有道,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是否也能與才劇增,漸漸成為教育關注的焦點,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品德的培養對于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對于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完善,中國傳統的教育資源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多有意義的啟示,例如,孟子談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傳統德育思想是中國文化寶庫中一分珍貴遺產,是中華民族綿遠延續數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證,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本”、“根”、“魂”。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將傳統德育思想進行深加工,讓傳統德育思想服務于當今的德育教育。在當代的大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堅持德育為先,扎實推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通過大學生品德教育,促進完善人格的培養。
天道人性,流于語言,化成萬物。文化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樹德務滋中化民成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每個人都處于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文化對于人格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文學經典最能代表特定時代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念,它凝聚了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人物關于社會、歷史、人生的思考。傳統文化經典名篇,任何一篇經典文本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讀之字字珠璣,誦之金聲玉振。古人是把語言同人性、天道、事理聯結在一起的。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③我們應將道德資源幾乎無處不在的優秀傳統文化教給青少年,給我們這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誠信缺失、道德危淺的時代以補救和滋養。
吟誦是一種介于讀和唱中間的形式,既遵循語言的特點,又根據個人的理解,突出其中的邏輯關系、思想情感,是一種細讀的、創造性的、回味式的學習方式,而且其運氣發聲、儀態風神,始終浸潤著大雅君子之風。吟誦從形式到內容,無一不是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吟誦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感悟儒家文化的過程。吟誦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學習的方法、教育的方法。讓吟誦進入教育體系就是讓悠久得傳統禮樂文化,通過語言這個載體,進入精神的最深處。吟誦不僅僅是一種聲音的技巧,而是與我們自身的生命緊密相連的,吟誦經典,深入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感情和哲思,讓我們感悟:“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踐行”④的傳統美德。
大學的本質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啟蒙、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創新。大學是社會的產物,更是文化的產物。吟誦是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影響學生的情感心靈人格氣質。大學生吟誦經典,可以使學生自覺進行自我人格的放心與完善,感受情感的蕩滌,經歷靈魂的洗禮,從而培養健康、健全的人格。正如高爾基所言:“文字的目的是幫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發他對于真理的追求,同人們的鄙俗行為作斗爭,善于在人們身上找到好的東西,喚醒他們靈魂中的羞恥、憤怒和勇氣,做一切使人能變得高尚堅強,能用美德圣潔的精神來活躍自己的生活的事情。”⑤我們應當讓大學生在吟詠誦讀中含英咀華、銜華佩實。通過傳統經典的吟誦培養當代大學生繼往開來的擔當意識、堅忍不拔的奮斗毅力,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榮辱不驚的人生智慧和淡定自若的君子風范。
注釋:
①②河北省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編寫.大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M].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莊.2007年.241頁.181頁.
③于丹.于丹心得全集[M].鄭州.中華書局.2007年.55頁.
④張岱年.方克業.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212頁.219頁.
⑤《高爾基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2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