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梅
狄更斯作品中的孤兒形象和拯救
溫曉梅
《霧都孤兒》中的主人公奧立弗·退斯特是一個身世不明的孤兒。他的母親產下小奧立弗之后,就不支而亡。主人公在習藝所中受盡了官吏們的虐待責罵;到了可以做童工的年紀,被遣送到一個棺材鋪作伙計,倍受迫害和侮辱。后主人公只身逃亡倫敦,不幸又落到一群賊的手中,被連哄帶嚇地學習偷盜。最終,巧遇到的親生父親的生前好友布朗勞先生——獲得了幸福的生活。狄更斯對于受難中的小主人公充滿同情,因此,在情節安排上,每當主人公陷入絕境時總會有人出來幫助,讓他渡過難關。前往倫敦的路上,不知名的老太太把自己僅有的一點東西送給奧立弗充饑;奧立弗被誤抓成小偷,患上熱病,暈倒在公堂外面,布朗婁將他帶回家中給予細心照料;奧立弗被迫跟隨塞克斯去盜竊一所大宅院,中彈受傷被遺棄在冰冷的野外,露絲小姐與梅麗太太將暈倒在家門前的奧立弗收留,為他療傷;奧立弗被費金設計謀害,女賊南茜挺身而出設法營救奧立弗;最后,奧立弗雖飽受磨難,但他始終潔身自好、忠誠仁愛,最終苦盡甘來,巧遇了父親的生前好友布朗勞先生,并在他的幫助下,獲得了應有的財產,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狄更斯對弱小人物的同情與善待,更是其仁愛思想的具體體現。
除了主人公奧立弗·退斯特,作品中還描寫了大量的孤兒。在貧民習藝所里孩子們的生活悲慘,其食物匱乏的生活狀況悲慘低賤的身世、稚嫩可憐的幼小心靈、所受的種種非人虐待,無不讓人揪心。狄更斯用幽默諷刺的筆調把“新濟貧法”下貧苦孤兒的悲慘生活描寫得深刻感人。
那么狄更斯小說世界中的父親們能否承擔起保護孩子、救助孩子的責任呢?狄更斯筆下的保護人,幾乎每一個都在某個方面不能完成一個父親所應做的工作,即保護、救助孩子們。《荒涼山莊》中的埃絲特作為一個典型的狄更斯式孤兒,遇到了賈迪斯先生這位保護人,受到了照顧和重視。然而這位父親角色到故事的一半時,賈迪斯先生卻向姑娘表達了愛慕之情,希望她能作荒涼山莊的女主人。最后埃絲特放棄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答應了下來。但是這份應允中同時也包含著幻滅的酸楚。狄更斯筆下的父輩或保護人,他們或是缺乏愛心和理解,或是定位錯位,或是缺乏能力,無論何種情況,都形成一種戕害的力道,施加在本已可憐可嘆的孩子身上。
狄更斯的部分作品,確實是多以喜劇收場的。原本缺席的父親忽如天賜一般降臨在孤兒面前,救他于水深火熱之中;或者是終究沒有父親出面拯救,但是孩子受到命運的垂憐,最終尋得了可以替代父親的精神歸宿。《霧都孤兒》中,小奧立弗被強賊威脅,境況兇險。在險惡的現實環境中,他幸運的得遇救主,一次是自己已經過世的母親的親妹妹,一次是自己親生父親的生前好友。布朗勞先生成功地彌補了奧立弗父親的空缺位置,將奧立弗從治安推事非恩那里把救出來,使他免受司法制度等社會強力的欺壓。同時還采取有力的措施,消滅了威脅奧立弗安全與幸福的惡人,幫助奧立弗爭取到應有的遺產,還承擔起撫養、教育奧立弗的責任,給了他一個完整、平靜的人生。
狄更斯的作品中充斥了大量此類浪漫美滿的愛情童話,是父親失而復得的童話的平行物,是對未得之父的補償。但是正是由于這種童話色彩,被過度理想地處理的故事結局,往往會讓人覺得缺乏真實感,使得作品的結局顯得十分蒼白。
奧立弗生下來就是個孤兒,父親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保護作用。他在濟貧院長大,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還要做工10個小時以上,經常遭到毒打、關禁閉、餓飯的懲罰。奧立弗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然而他卻有溫柔的天性、善良的品德。他身處社會的最下層,但是他的語言規范,談吐文雅,有一顆絲毫未經塵世污染的心靈,甚至不知道偷竊為何物。他曾經誤入賊窟,以費金為首的盜賊千方百計要把他訓練成職業扒手,但是奧立弗本性善良,經歷了種種磨難后始終保持著一顆純潔、善良和寬容的心。在沒有被派到街上偷竊之前,不管受到怎樣的捉弄,他都始終以樂觀的心態對待。
在狄更斯一生的創作中,他始終用仁愛精神來展現自己的作品和人物形象,揭露社會黑暗和探討人性,宣揚人性的善與美,抨擊丑惡與不公。狄更斯的仁愛思想不僅表現在對弱小者的同情、對善良的支援、對受難人的幫助上,同時也表現在對惡人的寬容上。狄更斯痛恨那些兇狠殘暴的惡人,他無情地揭露他們冷酷的本性,展露其丑惡靈魂,但他又試圖以仁愛的善心感化他們,使其人性復蘇。在小說的最后,奧立弗去監獄探視即將被執行絞刑的費金,面對這個無惡不作的壞人,這個企圖教唆自己犯罪并多次設計陷害自己的惡人,小主人公心里沒有絲毫報復的快感,也沒有復仇的欲望,他心里只有對費金曾經照顧自己的感恩以及為他的祈禱。“上帝啊,饒恕這個不幸的人吧!”小奧立弗用寬容仁愛的美好心靈,展現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時也給讀者證明了小奧立弗真正實現了自我救贖,通過自己的美好心靈得到了上帝的同情和關懷,得到了應有的善報。像奧利佛這樣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不背叛自己道德的孤兒是不多見的。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是對孩子講的一個童話,然而講故事的成人卻并不相信童話會在現實中實現。狄更斯筆下孤兒們的真實,就是他們無法期待得到外來的援助,天賜的救主、復位的父親,這些都是不可企及的夢幻;孤兒們必須獨力在危機四伏的人生海洋上小心航行,靠他們自己的艱辛努力,獲得自我的救贖。狄更斯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寓意大致可以理解為:苦難是美德的試金石,是成功的體驗;歷經磨難而始終保持善良的人,能夠實現自我救贖的人,必將最終擁有幸福的生活。
奧立弗從小就是孤兒,在濟貧院長大, 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還要做工10個小時以上。因為要求再添一碗“粥”的請求,他成了管理人員心中的小惡魔。到了可以做童工的年紀,被遣送到一個棺材鋪作伙計,倍受迫害和侮辱。后來只身逃到倫敦,又誤入賊窟。在被慢慢的訓練成扒手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的好心人。奧立弗被誤抓成小偷,患上熱病,暈倒在公堂外面,布朗婁將他帶回家中給予細心照料;奧立弗被迫跟隨塞克斯去盜竊一所大宅院,中彈受傷被遺棄在冰冷的野外,羅斯小姐與梅麗太太將暈倒在家門前的奧立弗收留,為他療傷。最后,奧立弗在父親生前好友布朗勞先生的幫助下,脫離了賊窟,獲得了應有的財產,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什么作為奧立弗姨媽的羅斯小姐并不能真正的成為奧立弗的保護者,而只是父親生前好友的布朗勞先生反而成為了奧立弗的生命的扭轉人。一方面是由于當時的社會情況對于女性社會地位的漠視,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狄更斯由于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對于女性的忽視。
狄更斯的早期作品中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多交織,情節也以大團圓為主,浪漫主義色彩比較濃厚,對社會批判的鋒芒很銳利,但同時不可避免的又存在軟弱無力之處。《霧都孤兒》里出現了眾多堪稱完美的資產階級人物:布朗先生、梅里太太、露西小姐,他們的身上都體現了善良、愛、慈悲和關懷,狄更斯在創作這部小說時,是以理想主義支配其中的。在黑暗的社會環境下,除了依靠好心人的精神施與,他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更好的方法。在這里,我們不能指責狄更斯。即使他看到了社會的黑暗,看到了人間的不平,他也不可能跳出時代來發言,即使狄更斯的思想再偉大、再深刻,終免不了時代環境給予的熏陶和影響,始終走不出其時代的局限性。
溫曉梅,棗莊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