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梅
隨著近年來中德在科技、文化、經濟、貿易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的進一步擴大,對德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為了適應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高水平懂專業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德語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德語(二外)教學大綱(修訂本)》對教學目標作了新的描述:“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德語交流信息。德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大綱要求,德語周學時一般為四課時。共三到四個學期,總共約180到240學時,要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計劃和目標,提高各項技能,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目前,在德語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以語法為綱,以語言知識傳授方式,占用大量時間講解單詞、語法并逐字逐句地翻譯課文,而較少進行語言實踐和操練。在調研中,筆者觀察過很多課堂的活動情況,除少量簡單的模仿造句和回答問題外,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因而在很多情況下,形成了“老師費勁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老師熱情示范、學生冷漠旁觀”的局面。由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少,出現學生只會讀,聽不懂,講不出的“聾子德語”、“啞巴德語”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已經不能達到新大綱提出的要求和目的,更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德語(二外)教學模式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改革。通過數年的嘗試和不斷總結,筆者提出了自主+多維互動新模式。此模式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外語的能力,并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綜合德語應用能力。要求每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即自主;同時強調學生與教師、課內與課外、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多維互動。
Hammond & Collins(1991)認為,自主就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時,強調自我管理、反省及評估三個層面的后設認。我們也把它理解為學生對自己的語言學習計劃、內容、方法以及目的等各方面負責。德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主動學習德語的能力,為學生打下較強的自我提高德語應用能力的基礎,最終不再需要教師的幫助而可以獨立地學習和運用德語,在離開學校后仍可以繼續自主學習德語,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發展。新的《德語(二外)教學大綱》也指出:“外語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身的學習。課堂教學不僅要擴大學生的語言知識,加強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學能力。”如果在大學期間,能自主地學習外語,他們積累的學習經驗和技巧將使他們受益終身。
我們肯定自主,更強調多維互動。多維,即多方面。以色列巴依蘭大學的外語教授B.斯波爾斯(Bernard Spolsky)在《第二語言學習的條件》一書中也指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數量會影響其他學習者的學習愿望。即在一起學習的人越多,學習者想要學好這門語言的愿望越強。因此,我們不主張學生完全獨立自主學習語言,在目前沒有真實外語語境的情況下,可通過跟同學、老師互動來學習語言,以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首先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我國現有的環境下課堂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主要場所,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獲得德語知識和各項技能。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起來,激活他們的學習欲望和潛能,徹底改變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如,筆者在講解語言點時,采取多種方式交叉:如,讓學生解釋、完成句子、造句,或教師就語言指出一例句(中文或德文),讓學生譯出。這樣做,不僅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操練,而且教師講解的過程本身也為學生操練提供了機會,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其積極主動性能得到更好的分揮,再如,教師要在課前對預習提出明確要求。在預習中,學生應借助工具書獨立理解教材內容,獨立解決一些課文的疑難點,并養成帶著問題進課堂的好習慣。在教師正式講解之前,學生就提前進入課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是學生獨立完成的,可以迫使學生多動腦筋,獨立思維。另一方面,由于學生成了課堂的中心、學習的主人,任務的完成者和問題的發現者,這又能激發教師渴望提高與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從而形成師生互相推動的語言能力培養模式。
其次是課內與課外的互動,就是以課內學習為鋪墊,以課外學習為能力發展的補充。課堂教學通過“精講多練”解決德語教學中的“質”的問題,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通過第二課堂教學解決外語教學過程中的“量”的問題,即提供語言訓練和實踐機會,由此構成課內課外立體化語言教與學的環境。德語(二外)課堂教學受課時所限,學生的語言訓練與實踐不可能全利用課內時間進行,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觀念,開辟第二課堂,有效解決教學容量大而教學時間緊這一矛盾。根據自主+多維互動模式和德語教學的不同階段,我們設計了多種生動有趣的課外外語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照顧,有利于充分調動他們學習德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最后是知識與能力的互動。是指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語言知識后,就應該向更高的運用型層次發展。國內德語(二外)教學通常采用傳統教學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筆頭能力強,而聽說能力弱,交際能力差,原因在于他們缺乏運用。只具有語言知識而不用它交流,就不能獲得語言能力。知識與能力之間可以互相帶動,既知識帶動能力的發展,能力促使知識的獲得。在德語學習中,扎實的德語基本功會使人充分發展其語言潛能,而語言能力的加強又會促進更深層次語言知識的獲得。因此,筆者嘗試融聽說法,情景法,交際法于傳統教學法中,使學生通過情景性的語言操練,學會并掌握在實際交際活動中運用語言的本領。
自主+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在德語(二外)素質教育中具有多重效益,可操作性強,能有效地促進德語教學質量和學生德語文化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因而是較為成功的教學模式。它的實施能創造德語習得的環境,形成德語學習的良好氛圍,強化學生學習德語的動機,從不同側面提高了教學質量。通過這種模式的德語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德語的興趣,增長了德語語言文化知識,鍛煉了德語語言交際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了德語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提高了學習成績。
近年來我院越來越多理工科研究生、本科生為了獲取所需的專業信息,利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借助詞典將德國報刊雜志上的一些先進的科技資料翻譯過來,用于他們的專業研究或畢業論文;有的學生學完校內德語課程后,又經過德語強化班培訓,通過了德福考試去德國留學。還有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考外校的研究生時二外德語以高分通過等等。所有這些都說明,自主+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是當前德語(二外)教學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實踐證明:它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突破了局限于教室的傳統德語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拓寬了學生接收語言和文化信息的途徑;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1]邵永真,應慧蘭.深入探討教學原則,促使大學外語教學改革[J].外語界,2001,(4).
[2]肖建安.能力培養的新模式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