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兵
在藝術領域中,情感與形式互為表里、密不可分。一方面藝術的作用在于表現情感,沒有情感,藝術便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藝術中情感的表現又必須借助于形式作為載體,如果一個藝術家不能將內在的情感凝結為特定的形式,其情感也將無法傳遞。
情感說的代表人物,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其美學著作《藝術論》中說到:“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藝術就是“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并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符號論美學的代表人物,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對情感說進行了完善。她將卡西爾的藝術符號論引入到美學中來,并由此將藝術定義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這個定義明確的將情感與形式聯系起來,其重點與核心落腳到了“符號形式”,正如朗格在進一步闡述中所說:“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如果我們將朗格對藝術的這一定義,同形式論美學的代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定義加以比較,不難發現二者在表述的意思與方式上是非常近似的。由此可見,在藝術中情感必須形式化,形式也必須情感化,沒有情感的形式與沒有形式的情感都是不成立的。藝術如此,作為藝術門類中的繪畫亦然。
我們這里所涉及的情感不是現實中糾纏著各種功利的情感,而是指藝術中表現主體對客體審美認識的審美情感。所謂審美情感其實就是形式化了的情感,由于繪畫中形象的直觀性形式特征,使得繪畫的形式語言成為了承載情感的載體,所以繪畫創作就是將情感作為對象納入一定的視覺形式之中,并使之對象化、物態化,成為有意味的形式。
就繪畫而言,情感的表現方式依靠的是畫面中所創造出的直觀的視覺形象,而視覺形象的創造來自于畫家對形式語言的建構。因此,從形式語言的角度講,視覺形象本質上就是情感的形式,如此,構成視覺形象的形式語言也就不是單純的物質形態,而是主體精神外化的存在方式。這即是說繪畫的形式語言不是簡單的對現實世界的模擬,也不是純粹的形式法則的推演和技能技巧的擺弄,而是主體情感的外化與凝聚。如果沒有主體強烈的情感灌注,形式語言就會因缺乏“意味”而無法感人;如果沒有主體情感的豐富性與獨特性,形式語言也會因缺乏新意而失去生命力。在繪畫中情感與形式的關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二者從始到終貫穿于繪畫創造的整個過程之中。從畫家對客觀事物的觀察中獲取感受的那一刻開始,到內心審美意象的醞釀與形成,直至最后運用物質手段將其物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這一過程始終伴隨著情感與形式的矛盾交織。可以毫不夸張的講,繪畫創造其實就是主體不斷明晰自身情感并賦予情感以形式化的過程。
在繪畫創作的開始階段,主體從外部世界的觀察中獲取到某一客觀事物的感性表象,這個感性表象由于經過了主觀的選擇與改造,雖然基本上保留著對象的客觀形態,卻已經與客觀事物本身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在這種偏移之中包含著畫家對客觀對象的主觀感受。因此,從客觀事物中獲取感性表象的過程,也就是主體的情感與客體的形態相互滲透的過程。優秀的畫家都具有敏銳的感知事物表象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取決于他對客觀事物中表現性結構因素的把握,另一方面取決于自身情感的活躍程度。大凡情感活躍的畫家,其內心感受就越豐富和獨特,他能夠在一般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上感受到形式之中所蘊含著的某種情感。
情感作為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極其復雜的、深層次的精神活動,其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它的主觀性。正是情感的這種主觀性,才促使畫家在感受和認識客觀對象的過程中,不受理性與客觀邏輯的制約,完全依靠情感所產生的主觀幻覺去感受與把握對象,并使之深深的融入于自我創造的內心意象之中。在表象向意象、外在形式向內在形式的轉化過程中,情感的主觀性是內心意象得以呈現的內在驅動力,正是情感的主觀性才促使感性表象進一步幻化。因此,主體內在形式的創造,完全取決于情感的主觀性程度。
從表象幻化而來的內心意象畢竟還存在于主體的心靈之中,具有模糊不清、若隱若現、稍縱即逝的不確定性,只有將內心意象物化為具體可感的繪畫形象,情感的表達才算完成。在物化形象的過程中,畫家對形式語言的選擇與運用始終伴隨著情感的訴求,這一過程表面看是畫家在那里經營形式和推敲語言,實際上是在畫面上不斷確定、認識和理解內心意象中所蘊含著的某種情感,是孕育著情感的意象在支配著畫家去選擇并創造與之相應的形式語言。因此,他們是從情感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形式語言,在物化情感的過程中,不為物所役、不為法所縛,敏感于形式語言的表現性,沉著的走向形式凝聚情感。
既然繪畫的形式語言是主體情感的載體,且與情感互為表里無法剝離。那么,作為體現繪畫風格的形式語言就與畫家自身的情感緊密相關。我們之所以能夠從畫面形象的構成因素中辨別出這是某位畫家的作品,是因為它很好的表現出了畫家情感的個性化特征,正是情感的個性化成就了畫家獨特的形式語言創造。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情感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主觀態度,而這種主觀性具體到特定的個體往往又千差萬別。由于繪畫中主體的情感是以純粹感性的形式呈現出來,那么,一個畫家如果真正做到自由而率真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其作品的形式語言就必然能夠呈現出自身獨有的面貌。縱觀繪畫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規律,凡是那些以獨特的形式語言而成就自身繪畫風格并以此改變、引領時代的繪畫觀念與審美趣味的開創性人物,都具有強烈的激情與偏執個性。比如后印象派畫家梵高,在他從事繪畫活動的早期,曾研習過傳統繪畫和印象派的技法。不到傳統繪畫的寫實與優雅,也學不到印象派對光和色彩細膩、微妙的描繪技巧。就當時的繪畫環境講,梵高其實并不具備一個優秀畫家的素養,因為他缺乏繪畫大師們那種將造型與色彩同時兼顧,并達到形神兼備自然天成的天賦的能力。然而梵高就是梵高,憑借著渴望生活的強烈激情以及對藝術宗教般的狂熱,大膽的突破語言的規范,因而創造出只代表他自己的繪畫表現形式,并成為20世紀表現主義的鼻祖,這說明人的情感的主觀精神性因素,正是成就繪畫形式語言得以創新的動力。
當今的繪畫界,重視形式的創新與個性化語言的創造已成為畫家們的共識。但是,具體到如何才能創新的問題上,仍然存在著認識方面的偏差。由于繪畫形式語言的物質媒介性與技藝性,往往使得許多畫家迷戀于材料的質感與技巧所形成的視覺效果。在“藝術即媒介”的形式主義觀念的影響下,忽視形式語言與主體情感的關系,將繪畫與人分離開來,最終導致繪畫成為一種與人無關的自在之物。這種為形式而形式,企圖單純的從形式語言的擺弄中尋求自身表現形式的作畫觀念與方式,其創作出的作品只能是裝腔作勢、徒有其表,這樣的作品由于缺失了內在的真情實感,其形式語言頂多只是各種程式化套路的翻版,不可能有創造性與感染力。在畫家們普遍看重形式語言創新的趨勢下,強調作畫主體情感體驗的真實性與獨特性顯得尤為重要。藝術離不開情感的表達,繪畫中作為塑造形象的形式語言也就是主體情感的凝結,是畫家們為了抒發內心真情實感而創造出的一種視覺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