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楠 候永瑞
關于各種“生態”口號,呼聲越來越高。但不能把生態理念簡單地理解為大量種樹、提高綠化。生態學的本意,是要求更多地了解生物,認識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賴的生存方式,將各個生物的生存環境彼此連接在一起。這要求我們具有整體意識,反對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為。生態學原理要求我們尊重自然,以自然為師,順應自然演變;要保護和利用好自然資源,減少盲目的人工改造,減低園林景觀的養護管理成本,減少能源消耗;要根據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營建園林景觀類型;要尊重場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等。
首先,對景觀設計概念及整體性的忽視。片面追求綠地率等表層生態指標,過分關注城市重點地段的景觀設計,往往會忽略城市整體生態系統的健康。其次,表皮碎片的盲目復制,膚淺西化、東拼西湊是存在的現實問題。再次,盲目追求奢華、炒作概念所謂大眾品味“口味”迎合,實際是設計的過度帶來的是資源的浪費。最后,設計師在商業利益的影響下,急功近利,迎合業主與大眾,逐漸失去了藝術創造的動力和激情。這些問題對景觀的發展起著負面作用。我們應該及時修正,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中去,以開放的心態提升理念,吸納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的獨立性與純潔性,發揮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特色。
我國傳統景觀以表現理想化的自然山水為主要特征,營造出林水蔥郁、曲折幽深的意象。運用山石、水體、建筑、植物等物質要素創造出了自然和諧、富有詩情畫意的獨特的景觀形象,并因為地域廣大、自然條件多變而呈現出多姿的類型。傳統景觀自生成以來,經過魏、晉、南北朝,沿著“崇尚自然”的道路幾經更迭,不斷完善,形成了自然寫意山水的風格。比如富麗堂皇的北方皇家苑囿、清新雅致的江南園林都是地域、文化的產物,反映了功能、情趣、構造方法的不同。對傳統的地方民居比如:蒙古包、窯洞、石屋、土樓等特色建筑進行語言的提煉和創新,兼容并蓄。體現我國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和景觀特點。反對拋棄傳統,膚淺西化。現代景觀設計應該服務于保護城鄉環境,優化人們的居住條件,便利百姓的生活與工作。雖然景觀多以形式感人,但景觀文化更有深層的哲理內涵。支撐中國傳統文化的就是他的哲學框架。大體而言,中華文化是講求“天人合一”的文化體系。最早出處是宋代張載所著的《正蒙》,《周易·乾文》提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是“天人合一”觀念的最初源頭,錢穆先生曾給予高度的評價。主張人與自然和平共處,要求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諧調。強調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融合,所謂“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齊一”。我國明代計成很早就提出了“因地制宜”、“能主之人”的園林設計理念,都是生態化、人性化的體現。做到尊崇自然、彰顯人性、體現文化才是現代景觀設計的重要標準,這也是傳統理念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通過景觀設計的方法促進場地生態系統的完善,減少對非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是現代景觀設計的新要求。首先,可通過保留與再利用來節約資源。在工業時代的轉型期,出現了大量的工業廢棄地。設計師采用保留、藝術加工等處理方式,來實現原有元素的再利用。比如西雅圖的煤氣場公園,保留了原有的煤氣裂化塔、壓縮塔和蒸汽機組,并加于美化,供人玩耍。其次,生態優先,對原生態系統減少干擾。設計師應該處理好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關系,保護原有生態環境,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由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和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院主持的“反規劃”,沈陽建筑大學的“稻田校園”項目,就是從生態出發,創造了一個能夠發展多種建筑和景觀形態的城市空間結構。“稻田校園”把實驗田放在校園中,使學生能直接與農業親密接觸。再次,利用高科技的技術與材料,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比如:公園采用太陽能燈具、LED燈來節約電能。最后。利用自然規律優化生態環境。從生態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總之,這些設計因素都可以讓生態設計更加的具體化,而不是停留在紙面上。
要根據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營建園林景觀類型。這是生態與人文的整合。“文化是一種復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和人類作為社會成員所擁有的任何其它能力與習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多元的景觀形態。景觀生態也應該尊重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建設“一域一品”有特色的景觀形態。俞孔堅教授提出了景觀安全格局的概念,認為景觀中一些關鍵性元素、戰略位置和聯系所形成的格局,可以高效的維護生態過程的安全,解決生態問題。這些關鍵性的景觀與結構體現在生態村的建設上應該包括:山水格局、開放空間、宗教場所、街巷、建筑風格及其它特色等。通過建立景觀安全格局,使村落的生態、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建筑風格也應該以當地民居和特色的古建筑為依據,進行設計。建筑的形式、尺度、比例、朝向、色彩等設計因素更貼近當地人們的使用、生活習俗和文化內涵;景觀的規劃建設要強化措施,對富有特色和有重要價值的自然生態地帶,人文歷史等實行有效保護。保留塔、廟、古樹名木、古跡等具有特色文化價值的景觀,使地方文脈沿繼不斷。景觀因為有文化的不同才不斷的豐富起來。社會的變革、思潮的轉變、歷史的延續、技術的進步、新材料的出現讓景觀呈現多元的形式。文化的差異和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造就了景觀的多元和鮮明的地域特征。因此,生態和人文是一個整體概念,孤立的考慮問題總有些不妥。應該深度挖掘其實質。反對形式主義和不求甚解的商業炒作。不應一提到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風水圖形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歐式建筑,就是各種“風格”、“風情”等。所謂“地域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我們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觀類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其周圍區域的演變相聯系的。園林景觀設計應針對大到一個區域、小到場地周圍的景觀類型和人文條件,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類型和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的空間場所。
生態觀念要觀注材料與技術的合理化和景觀設計的人性化原則。相應的設計觀念必然與材料和技術緊密結合。由于人口多、資源少、環境變化、技術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方便,但盲目追求技術與材料的表現,忽視了人類情感的表達和融合是不可取的。技術和材料是為人服務的,體現技術與材料的理性是景觀設計生態化、人性化的體現。景觀設計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以人的使用功能、文化功能、感官需求、心理需求為依據,來解決景觀的空間變化、尺度、材料、技術、風格等問題,使景觀生態環境有一個良性循環。
總之,景觀設計的生態觀是指整體的設計意識。他不但包括生態學所指的自然環境的優化利用,還包括人與自然的融合。不管我們堅持著如何崇高的美學理想,都必須服從生態環境及人類的合理性需求。做到尊崇自然、彰顯人性、體現文化才是現代景觀設計生態觀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