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保榮
工筆畫在傳統繪畫中是最成熟的畫種之一,它起源與魏晉,到北宋時期就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
一千六百多年前,東晉的顧愷之就在《畫論》中提出了“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的繪畫理論。“師法自然”,繪畫來源于生活、實踐,來源于物質世界。繪畫創作的過程既是畫家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互統一的過程,同時又強調繪畫作品中的“神”“意”“氣”“韻”,從而逐漸形成“氣韻生動”、“緣物寄情”、“超以象外”、“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和品評標準。
中國繪畫重寫意的傾向由來已久,認識論可以上溯到先秦哲學,方法論可以追尋到顧愷之的“以形寫神”、的理論以及謝赫的“六法論”,以后經過歷代的發展實踐,使寫意與工筆畫在技術層面上相互交融、兼收并蓄的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宋元以來勃興的文人寫意畫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了寫意畫與工筆畫平行發展的二元局面,出現了很多的寓寫于工,亦工亦寫、兼工帶寫的畫作,其中不泛寫意畫家的參與。
既使是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畫,也是由工筆和寫意兩大部分構成。而且文人工筆花鳥畫不但繼承了宋代院體花鳥畫的成就,還進行發展與創新。因為文人畫家的心性特點,將院體花鳥畫的注重客觀表現,側重于對形神的刻畫發展為注重表現主觀、注重作者心性的抒寫。文人參與工筆花鳥畫創作的目的是借花鳥抒情,言志,即通過工筆花鳥表達了自身的個性情感。這種個性情感在古代稱之為“意”、“心”、“情”,所以才有“寫意”、“寫心”、“寫情”的種種說法。
從根本上講,工筆畫與寫意畫一樣,都具有“寫意性”的民族藝術特征,都來源于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美學思想,具備中國繪畫傳統基因的同質性,共同傳承和繁衍同一種血緣關系的自然屬性,其藝術本質都重視物體內在的精神和主觀情感的表現,將畫意、詩情、書法融于一體,都追求“氣韻生動”和“形神兼備”,追求精神的超越與詩的靈性的意境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繪畫形式和審美理想,使中國繪畫的“寫意性”傳統源遠流長,因此傳統的工筆畫也有“寫意性”的藝術特征。而這都為工筆畫中情感的表達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工筆畫中的情感表達是指繪畫作品體現筆墨自然靈性人格精神為一體將表現主觀情趣擺在重要的位置,強調主體對自然的觀照中感于心而發于外的不在乎跡,在于意的自由狀態,是內在的升華精神歸宿與繪畫語言的結合。表現在繪畫形式上,則是工筆畫中的寫意性。一千多年前寫意性的提出,并不是針對我們今天說的寫意畫,而是針對當時的工筆畫,是針對工筆畫的工與寫實性,強調工筆畫應該注意寫意性。后來由于文人加入繪畫,借助筆墨渲泄情感,倡導寫意并身體力行,寫意畫才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不得不說,繪畫中的寫意性,對于情感的表達,雖說不上是不可或缺,卻也是非常必要的。
關于寫意,通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用筆的技巧,是與工筆相對而言的,指的是繪畫的技法層面上的含義;另一種則是指精神內涵,是通過繪畫抒發創作主體的個性情感,從而表現出畫家的人品學養,才情思想,以及情感表現。寫意,還可理解為畫家從事藝術創作所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意境、意象,畫家的精神、思想、審美情趣;也可以理解為以書寫的筆法來描繪胸中的意象。寫便是畫,意便是意思。意還包含畫家通過目視對所要描繪的形物攝取之后,經過心視,即與自我的審美情趣,思想相融之后產生的意象。中國畫藝術的寫意性,不但表現客觀形物的形態特征和內在精神,內在美,還表現畫家自我的主觀意識、精神、審美觀、感情旨趣。既有具象的內容,又有抽象的成分;既有再現的形物,又有表現的意識;既強調客觀的真實性,又強調主觀的意志性。它們形意相融,主客相合,物我相契而又不互相排斥,構成了中國畫特殊的審美藝術觀。在畫家的把握與引導下,借助筆墨表現出來,既反映了客觀自然的美,又揭示了畫家的心理世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
在繪畫的藝術中,自然的形象和物體對人的直覺感情和思想具有啟示和反響的作用。畫家不是真實的臨摹自然,不是照相似的重復自然。而是具有特定審美意蘊的情化自然。畫家在自然與自身對自然的感悟,賦予自然生命的意境與象征時,有著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并傾注著自身的情感,才使繪畫具有了打動人心的永久魅力。
工筆畫中情感的表達,在畫家的筆下呈現出三種不同的形式。
第一種就是抱樸守拙。畫家在描寫自然的物體時,往往表現出對客觀現實的尊重。比如在傳統的工筆山水畫的創作中,畫家對“四時景色”、“朝夕變化”的自然景象做詳細的觀察,并對構圖作嚴謹的安排,力求在作品中做到對自然物象的真實描繪。如宋代的工筆畫,其繪畫嚴謹精到,刻畫細致入微,在情感的表達方面,好象并沒什么獨特的地方,沒有自由揮寫的暢快,但卻把自己思想感情表達得恰到好處,如人品做到極處,和常人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把自己回到了純樸的本性。這是由于表現手法的不同,其表現個性情感亦各有側重,好比宋詞,有的豪放,有的婉約,一個直抒胸臆,氣象恢弘;一個委婉含蓄,清新蘊藉。也如同歌唱一般,引吭高歌是渲泄,輕吟淺唱亦是抒懷。
第二種是以主觀寫意,獨抒靈性為宗旨。對自然物象進行大膽的改造變形,不求形似,形只作為表達情感的載體,傳達人生內心的境界。俄羅斯現代抽象派大師康定斯基說:“感情總是尋求表現的手段,即尋求一種物質形式,一種能喚起感受的形式。然而重要和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在因素,它制約著外在形式……藝術作品的形式,由不可抗拒的內在力量所決定,這是藝術唯一不變的法則。”所以不同的畫家,由于創作心態與創作觀念的不同,體現在創作手法及創作形式上,則是千差萬別的。
第三種是把工筆畫寫實與寫意融合在一起,形神兼備,工寫結合,也是抽象與具象的結合,從而使自然精神與畫家的內心情感合二為一。
毫無異議,工筆畫在一定程度上是寫實的。只是,這個實,不是真實的實,而是物之理和形之理所呈現的的真。物之理,是物的生長規律,、物之內在的精神和內在美;形之理是形所呈現的規律,是一種偏向視覺的形律和形的外在美和精神。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工筆畫不是只要有工整細致的一面就可以了。如果一味地去追求照片似的真實感,那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工筆畫則沒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了。所以,在工筆畫創作中,尤其要講究意境,講究虛實,講究詩意,講究情感,只有這樣才稱得上繪畫藝術,否則與照片無異。自然的真實不是藝術,只有畫家根據自己的感悟重新鑄造出來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藝術。因其具備了藝術家的真實情感。一幅畫,即使畫得再精細,再象,如果沒有思想內涵,沒有畫家融入其中的情感,就不成其為藝術。
[1]邵大箴.藝術格調[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
[2]徐書城.宋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