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箱 陳 林
教育部率先在全國各地選擇了45所不同類型、不同地區高校的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進行首批改革的試點。我省的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曉莊學院、蘇州科技學院、常熟理工學院、淮陰師范學院、鹽城師范學院為試點單位。這次的教學改革中,對音樂學科的諸多理論課程的改革尤為突出,對音樂多媒體技術的要求有明顯提高。
一方面,整合后的音樂理論課程對多媒體技術要求提高。無論是音樂史論課、民族音樂理論課,還是專業技術理論課,都對多媒體技術有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多媒體在作曲技術理論中的全面滲透。以前普通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作曲理論課是一直沿用音樂學院和聲、復調、配器、曲式與作品分析“四大件”分別授課方式,現在根據普通高校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特點的要求,改為“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一門課,課程的合并與整合顯得尤為突出。這種改革實際上也是結合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國內高校教師教育的特點而形成的,它不僅體現教師教育的特色,也是培養中初等音樂教育師資的必然保證。現在隨著電腦音樂技術的進步,電腦MIDI技術和數字音頻技術越來越完善,它給作曲系列課程帶來了很多方便,也給它們合并整合提供了極大的可能和便利。
江蘇是個教育大省,蘇南蘇北有很多高校,僅僅含有音樂本科教育的院校(不含民辦)就有近20所,每年省內外招生規模累近4000人。由于受江蘇地域和經濟優勢,盡管不是很平衡,但是整體上來說設施條件應該在國內處于中上等水平。從所調研的結果看,90%的院校音樂專業都有計算機音樂相關的專用教室——電腦音樂教室、數字錄音教室等。目前涉及電腦音樂的課程大同小異,主要有計算機音樂、樂譜制作、音樂專業課件制作等等,有一些院校將數碼鋼琴作為電腦音樂的一部分,使它既作為電腦音樂教室也作為數碼鋼琴教室,因此還派生出諸如鋼琴集體課、鋼琴即興伴奏、鍵盤和聲與配器、流行鋼琴與實用演奏等。
從受益的學生這方面來看,大家對學習電腦音樂系列課程普遍興趣較高,對學過的課程也都覺得有很大的的收獲,甚至有一些學生因為掌握一定的電腦音樂知識和手段而謀求到一份好的工作,或者自己成立了音樂工作室。而對大多數學習過專業音樂課件制作、音頻編輯基礎的同學,對他們走向教師這個工作崗位上起到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不論是對他們的課堂教學還是組織課外活動,都是如此。
當然,就目前情況而言,我省計算機音樂在高校的應用情況尚還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現分析如下:
第一,課程設置欠合理規范,存在“即興”色彩。計算機音樂類課程設置缺少規范性,僅課程名稱就五花八門,顯得很不嚴謹。在哪學期開設、開設幾個學期、周學時是多少等各個學校間也大相徑庭。至于在課程中安排怎樣的內容,也是有任課老師說了算,或者說老師會什么就教什么,存在一定的即興性,很不利于該學科的建設。
第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此類課程又屬于新興學科,掌握該領域的大多年輕人進不了各高校,目前全省高校中擁有計算機音樂領域學歷的專任教師只有極個別。所以該領域的課程絕大多數是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這些老師本身就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對新東西沒有太多時間學習和備課,或者從心里講就不愿意接受這個任務。
第三,資源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對于擁有相關設備的各高校來講,設備資源遠遠沒有發揮到它應有的作用。這主要還是缺少整合、挖掘,以及對新學科的敏銳把握。其實,電腦對音樂教學領域滲透的可能性是極大的,比如樂理課、視唱練耳課、和聲、復調、配器等作曲理論課等。目前的主要障礙是各校在職老師仍習慣于傳統的音樂教學理念和方法,對新東西的不適應、不習慣、甚至排斥。比如很少有樂理課老師愿意研究在電腦上如何學習樂理、很少有視唱練耳老師愿意嘗試運用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軟件、音樂史論老師習慣了講稿兼播放音響方式而很少愿意到電腦音樂教室借助先進的網絡互動教學。很多老師還不知道,其實無論樂理、視唱練耳、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史論等都可以運用電腦輔助完成,甚至有很多課程都有很專業的相關現軟件,不僅利于教學而且還可以實時聽到很真實的音響效果。在這種效果中辨析教學涉及的內容,對課堂教學的意義是很明顯的,在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又是很輕易就可以達到的。
鑒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江蘇高校目前在電腦音樂領域總體上運用較為普遍,但尚存在一些問題。我們通過仔細研究,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努力提升此領域的應用狀態。
首先,加強對師資的培訓和引進。由于計算機音樂領域師資短缺是產生所有問題的根本,所以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不失為解決辦法之一。培訓方式可以是在校內由相關領域的教師為其他老師進行培訓,也可以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集中培訓。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在去年一年里,對全院老師進行了四次集中培訓,主要涉及專業音樂課件制作、樂譜制作等,使全體教師對利用電腦從事音樂教學活動、協助科研工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關于由上級主管部門集中培訓,建議由有關單位組織,各個學校派專業教師參加,可以送南京藝術學院等相關專業學院學習進修。本省的南京藝術學院不僅其音樂學院有電腦作曲專業方向,其傳媒學院更是有錄音藝術、動畫傳媒等多媒體專業類課程,完全可以滿足全省高校電腦音樂類課程的培訓。
其次,開展必要的展示和講座,讓更多的老師了解此領域的現代技術情況。對于各個學校來說,讓更多的老師認識和認可計算機音樂手段,可以先進行系列講座、展示。讓專業教師在講臺上示范講解,把電腦技術用簡潔直觀的手段,用之于樂理、視唱練耳、作曲綜合理論、音樂史論等課程,從而可以大力推進電腦音樂手段的普及。
再次,挖掘開拓現有設備的使用范圍,使其投入得物有所值。各學校把已經引進的一些設備充分利用起來,不要化了那么多經費買了一堆設備,只是作為一兩個課程使用,這就使設備造成極大的浪費。有些學校這方面就做的比較好,僅以電腦音樂教室來說,除了可以開設電腦音樂、樂譜制作、專業課件制作以外,還可以開設音樂欣賞類、史論類課程,有些學校還為全校非音樂專業開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
最后,成立音樂實驗室,以實驗員身份引進專門人才,協助專業教學和設備管理與維護。這一點有些學校有成功的經驗,比如江蘇教育學院、蘇州科技學學院,他們成立了數字音樂實驗室,以實驗員身份引進專門人才,不僅解決教師編制難以進人的問題,而且設備有了專人維護,同時所引進的人員可以大量協助教學、設備維護、開設公選課,還能完成實驗室常規資料整理、制度建設等一些列工作。僅以蘇州科技學院為例,成立實驗室以后,實驗員除了實驗室常規建設與管理外,不僅承擔了一部分電腦音樂輔助教學工作,還開設電腦音樂等公選課,為音樂學院教學科研等相關工作進行資料錄制、節目制作等。該校以實驗室的名義還成功申請了財政專項建設“聲光像互動現代技術實驗室”項目,這便是成立實驗室以來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