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菁
筆者通過對一些普通高校的調查發現,舞蹈教育在我國高校中普遍被邊緣化、冷置化。在少數開展舞蹈教育的高校中,實施舞蹈教育的標準和方法差異頗大。有些高校把舞蹈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小部分,有些高校則習慣性的把舞蹈列入體育課系列,開設舞蹈選修課,建立大學生舞蹈團的高校寥寥無幾。與國際高等教育相比,我國高校差距很大。國外許多高等院校,把舞蹈課納為公共課,例如美國馬里蘭大學,把舞蹈作為學生素質考查的標準之一。
主觀上認識不夠,對舞蹈教育重視不夠。由于受傳統觀念限制,大多數高校相對注重一般文化知識教育,而輕視藝術素質教育特別是舞蹈教育;客觀上投入不足,舞蹈教育師資嚴重短缺,教師結構不合理。從事藝術素質教育的教師很少,舞蹈教師更少,有的學校甚至沒有舞蹈教師。從事舞蹈教學的教師受過專業舞蹈訓練的比例太小。可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
我國已進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新的形勢對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切實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高校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學校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和內容,而舞蹈教育則是藝術教育的主要實現載體。
政協委員資華筠在全國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舞蹈美育建設的提案。她指出,舞蹈被譽為藝術之母,它古老而又具青春活力。舞蹈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質量的一門藝術,是通過人自身的形體運動來實現的藝術行為,其本體特質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舞蹈美育不可或缺。舞蹈教育能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綜合性人才,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實施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重要環節。舞蹈誕生于人類文明初期,在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中仍然發揮著不可逾越的作用。
舞蹈教育這種藝術教育形式,具有美育、德育、體育、智育的素質綜合教育功能。這種教育形式集德、智、體、美教育為一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參與性、感受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是普通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一種好形式。
在實施舞蹈教育的過程中,舞蹈以形動人,以情感人,通過優美的音樂旋律、優美的舞姿和舞蹈形象,陶冶學生的心靈、美的情操,使學生受到了美的教育。這種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美的形體,舉止美、行為美、人格美、道德情操美,使學生外在形體和內心人格形成完美的統一。因此,通過舞蹈教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將起到很大的作用。普及基本的舞蹈知識,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在高校中開設舞蹈課程,讓大學生通過對舞蹈的形象學習,了解舞蹈的基本要素,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識,可以增強大學生們辨別美丑的能力,使其不斷地提高對舞蹈的鑒賞力和審美能力,把欣賞中的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更充分地發揮藝術的審美功能和藝術作用。
舞蹈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過程、教育形式諸方面都具有德育教育的功能。通過舞蹈教育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培養對美的追求,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舞蹈訓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當我們在進行群舞形式排練或演出時,要求動作的統一,隊形的整齊。因此通常要進行大量的集體訓練,以達到步調一致。久而久之。舞蹈教育是培養團隊精神的一種好形式。舞蹈教育可以磨練堅強意志,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是通過學生自己參與、自己感受、自己體驗的形式來實現的,真正體現了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和自我教育的教育原則,符合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
舞蹈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欣賞能力;舞蹈可以培養學生的表現力;舞蹈教育的實踐表明,舞蹈教育促進了學生的智育教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種綜合素質作用于學生的智育教育,可以提高他們的智育水平。
舞蹈不僅是肢體、情感的藝術,更是一種心態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傳播文化的特殊載體。在數千年的發展中,舞蹈匯集了各民族、各地區的優秀樂舞文化,涵融著豐富的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美學以及生理學的知識。舞蹈的這一特征,在學生的面前又敞開了一個新的天地。。
舞蹈為音樂塑形。舞蹈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作為表現音樂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媒介,能夠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旋律感以及合作精神。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舞蹈,與舞蹈交流,使學生在音樂與舞姿中體驗美。講解民歌時,結合舞蹈欣賞引導學生體驗韻律美,在優美的舞姿和悠揚的音樂中感受民間歌舞的歌聲美、舞姿美,體會在舞蹈中蘊含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教學民歌時結合民族特征、民族風情、民族舞蹈、通過舞蹈錄象、圖片等媒介,引導學生與舞蹈交流;利用自身資源,為學生示范舞蹈,使學生在音樂中與舞蹈交流,在交流中體驗音樂情感。
舞蹈為美術開題。舞蹈與美術有著相似之處,舞蹈作品當中每一動態造型要像繪畫一樣美麗。舞蹈家要把舞臺當作一幅畫來構思舞蹈,人體動作、服飾、裝置、照明等舞臺上出現的一切形象,都必須是統一的表現形式的美。畫家在畫面上畫一個點,也是經過苦心思索找出來的最美的位置。與此相同,舞蹈家也要考慮舞蹈者的一招一勢,以及每個細小的動作搭配。畫家畫一根線往往要費盡心思去思索,舞蹈家也同樣,要費盡心思地考慮手的動作、腳的動作、身體的彎曲度等,同繪畫藝術一樣追求表現形象美。
舞蹈為文學立意。舞蹈從來就包含有深刻的文學性,遠在人類的原始時期,從萌生藝術的最早階段,舞蹈與文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詩情”與“畫意”都是舞蹈中文學因素的外延。所以,所謂舞蹈的文學性,主要指的就是舞蹈的詩韻、意境。文學、舞蹈都有很強的協調性和綜合性。文學的發展為舞蹈開闊了抽象的舞臺和深遠的意境,反過來舞蹈的發展為文學提供了素材和靈感,舞蹈教育使各學科協調發展。
解放教育思想,開拓舞蹈教育新途徑是解決我國舞蹈教育缺陷與不足的必由出路,新的舞蹈教育標準急需規范,新的舞蹈教育政策亟待出臺。
開設舞蹈形體訓練課以訓練學生身體的柔韌度和動作的協調性;開設民族民間舞課以讓學生掌握其正確的民族舞風格特點和歷史文化,增進學生的民族感情,促進民族舞蹈的傳播與發展;開設作品賞析課以使學生了解和領略舞蹈藝術的魅力,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舞蹈家及其舞蹈風格、創作思想、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掌握舞蹈作品賞析的方法;開設舞蹈編導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在表演、音樂、服裝、舞臺、燈光乃至與人溝通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舞蹈在藝術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普通高校應該高度重視舞蹈教育,普遍開設舞蹈課程。舞蹈教育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