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潔
陜西美術教育實現與現代文化藝術的融合,才能形成中國藝術的現代形態,實現陜西美術教育既保持民族獨特文化,又與接納世界多元文化接軌,在我們探索陜西藝術的現代形態時,往往過高地估計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普遍意義。另外,歷史文化悠久的陜西,本土藝術資源豐富,但是目前的美術教育教育中并沒有融入陜西本土藝術資源,使得陜西本土藝術資源美術價值缺失。根據陜西美術教育現狀,技能型教育為主導方向,遠不能滿足當前藝術教育發展要求,實現陜西美術教育的文化美術型教育目標,與世界多元文化接軌,必須尋找陜西文化資源在美術教育中的開發利用途徑。
陜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陜西擁有陜北蒙古文化,陜南秦巴文化文化,關中帝王之氣等文化資源;有周秦漢唐,紅色歷史等歷史資源;占據平原、秦嶺等自然資源。這些本土文化資源為開拓陜西美術教育提供了良好環境基礎。
陜西的鄉土文化區分為陜北、關中和陜南。陜北地處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交匯處,自古是少數民俗活動區,陜北歷史文化在禮儀、飲食習慣、服飾居所、民間藝術、方言、地名等方面都體現了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點,為美術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素材。陜南秦巴文化承接了南、北文化特點,陜西漢中地區東部漢水上中游地區一帶曾是巴人的活動中心。秦巴文化作為陜南重要文化,逐步融入現代巴蜀文化中;關中多出帝王,先后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個政權在陜西建都,時間長達1000余年,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省份,長期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省會西安是全國六大古都之一。歷史悠久的帝王之氣,成為當前美術教育的素材;迄今,周語、秦裝、唐禮的遺風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猶存。近現代以來,陜西是響應辛亥武昌首義宣布獨立的首批省份之一,特別是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陜北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融紅色旅游、祭拜朝祖、黃土風情、黃河風光、民俗文化為一體的全國紅色旅游首選目的地和北方區域旅游目的地的延安旅游景區;依托秦嶺獨特的氣候、動植物、地質、水文、生態以及人文等資源,建設國家公園品牌的秦嶺生態旅游景區;以司馬遷祠墓、古城元明清建筑、秦晉黃河峽谷所體現的歷史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風光為特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韓城古城旅游區。
美術學習教育不能脫離陜西文化資源。因此陜西美術教育不可避免要涉及保持民族獨特文化與接納世界多元文化的問題。保持陜西民族獨特文化是接納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礎,接納世界多元文化又是促進陜西民族文化發展的前提。陜西民間美術正處于由傳統進人現代,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渡時期,當前想要維系優秀的傳統文化,又急于投人現代文明的懷抱,兩者之間呈現交織和矛盾的狀態。
當前陜西美術教育呈現技能型教育特點,亟需實現文化美術型教育轉變,才能實現與世界多遠文化接軌。陜西美術教育重在培育技術性,美術技藝的掌握,就可以增強一種技術意識,為以后的技術性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但是,美術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完善人格,充分認識到個體生命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及個體存在的價值,認識到精神的自由、人性的尊嚴及個體權利,認識到羞澀、負疚及虔誠、和藹,認識到多種可能存在的價值,認識到確定性缺乏的意義。只有將陜西豐富藝術資源融入現代美術教育中,實現文化美術型教育轉變,才能合乎培養人,通過作品創作完成對“人”的培養,完成“精神成人”,使精神面對權力和世俗物質的影響時保持高貴的尊嚴——一種要求思想自由的尊嚴,以此形成具有美術教育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具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寬容、有責任感的美術主體。
美術教師是陜西當地美術文化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他們有義務深人挖掘陜西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極盡自己所能把美術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目前,陜西鄉土教材的開發工作十分薄弱,但又非常必要,作為從事陜西美術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師有責任擔起這份工作,開發陜西當地文化資源,建構陜西校本課程。陜西當地教師要努力克服觀念上重“雅”輕“俗”傾向,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隨時捕捉生活中的美,使他們在美的熏陶中成長。陜西雖然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但要做好這項工作,還需當地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時做好承受失敗打擊的心理準備,以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壓力。
除了對外了解他者的文化之外,生活在特定社會的陜西民眾也需要了解陜西文化,了解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了解自己民族和國家過去和現在的生存方式,了解自己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的變化。一言以蔽之,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存在一個文化認同的問題,因為沒有人能夠脫離一定的文化而生存,如果一個人不能認同自己的文化,那么就會產生一種漂浮的感覺。
陜西民間美術是產生于本鄉本土,地域性、民族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特定的文化空間,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自然生態及文化生態環境。我們知道,一定的生活方式構成相應的思想、行為方式,同時衍生出相應的文化形態,這個普遍的規律適用于任何地域的民間藝術,也是形成民間美術各具特色、千姿百態的基礎條件。作為特定社會空間的產物,陜西民間美術經歷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地區的獨特風格。既然特定的生存環境才能造就特別的表達方式。陜西民間美術就只能在某種適合的空間里成長。由地理、經濟等因素孕育而成的山地文化,經歷了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培育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藝術形態,形成獨樹一幟的民族文化體系。區域文化的唯一性和獨特性是構成文化多樣性的基礎,由眾多文化樣式形成的差別性和豐富性,共同構筑中華傳統文化的百花園地。
如何保持陜西文化和美術傳統特點,并實現與現代接納,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提倡和維護陜西文化的多樣,處理好陜西原生文化與新時期文化的關系非常重要。就陜西民間美術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保持陜西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可在一定遠域內保留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價值、典型的文化場域,保持陜西民風民俗,提倡手工勞動,使傳承不被割裂,如此可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時間內維持陜西民間美術傳承的穩定,從而保留優秀的陜西民間美術基因。
技能性教育是培育美術操作性和技術性,它通過語言符號的運用,來表達情思。美術技藝的掌握,就可以增強一種技術意識,可以迅速進人技術過程,實現心、眼、手等器官的快速協調,提高實踐的能力與效率。但是技能型教育是基礎,美術教育的精髓在于實現審美型培育目標。美術作品是物化了的意識形態,其藝術形象承載了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審美、價值觀、人物觀,也與社會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等密切相關,美術作品對這些信息的傳達,不論是原創性還是模仿性,不論是個體性還是群體性,不論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還是無名畫工的平凡之作,都是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美術教育的成果,陜西美術教育課程中,藝術文化價值相互融合,也就實現了美術的認識價值與審美價值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