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文莉
多媒體音樂教學的利與弊
■僧文莉
多媒體音樂教學的出現對于傳統的教育領域是一個不小的變革,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妥善的運用多媒體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畫龍點睛的效果。以直觀的形象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然新事物的出現并非十全十美,多媒體音樂教學亦是如此。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育方式,特別是傳統的音樂教學手段,已愈加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想象。呼吁教育改革的口號聲日漸強烈,在這種傳統教育近乎完美的結合,繼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其科學性,生動性,先進性,直觀性等特點迅速進入音樂教學課堂,輔助音樂教學,使其抽象的音樂理論想象化,虛幻的音樂畫面直觀具體化。然而所有的新生產物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也不例外。所以怎樣更好的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課堂,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是我們將要面臨的又一重要問題。下面,首先我個人對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的優勢做以下闡述:
1、多媒體以直觀形象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傳統教學注重知識的灌輸,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巨大動力,特別是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它能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和探索音樂的精神動力。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所以,多媒體教學人機交互的特點為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2、優化教學,擴充知識容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傳統的授課一節課緊緊巴巴,一首歌曲的教授至少要兩節課才能完成,復雜跌宕的曲目甚至要一個星期的時間。而多媒體在此則顯示了其強大的優越性。
3、多媒體教學可以彌補教師自身不足,完善課堂教學結構。
有些抽象的音樂知識點或是歷史時間較長的古典音樂的樂器、意境和畫面,若單靠教師一人在臺上講解,盡管使盡混身解數,由于受自身表演限制難以完全表達清楚,使學生難以掌握和理解。但如果運用多媒體,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的直觀性,聲圖并茂,能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能更好的掌握抽象的知識點做到對歷史音樂的傳承。例如學生在欣賞《春江花月夜》的古典音樂時,學生在欣賞感覺到展現在面前的夜色朦朧,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樂曲將學生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憩息的優美畫面,再次使學生感受到寧靜的月色。學生在欣賞的時候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之中,將自己和畫面,音樂溶為一體。因此多媒體為學生欣賞和學習樂曲創設了生動的意境,起到了很強的感染作用。
從以上的個人的分析不難看出,多媒體教學很好地彌補了傳統音樂教學的缺陷,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語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難度,使學生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和保護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和審美想象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由于對多媒體教學的認識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區,廣大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
1、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忽略教師的主導性,多媒體音樂課堂教學喧賓奪主。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增加課堂的容量,許多老師用實現設計的可見演示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展軌跡,想法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到電腦既定的流程上來,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課前準備好的可見之中,學生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接受器”,迎合教師事先設置好的一幅幅畫面,一個個程序,機械的學生。學生思索、分析、思考的時間大量被多媒體擠占。從而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揮。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更需要注重師生情感的交流,因此老師在制作課件時,要留有一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非凡是讓學生能現場聆聽老師布滿感染力的范唱范奏,課堂中老師的每一個眼神,沒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深深地感染學生,這是電腦永遠代替不了的。教師才是教學活動中的餓指導者、組織者,而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探索者,過多過長地使用電腦,只會阻礙師生間的感情交流。
2、教師耗費精力過大,教學質量受設備和環境影響嚴重。
開展多媒體教學不僅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精神,而且要結合微機的特點來編制電子教案;因此,教師所熟悉的內容只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個環節,而熟悉微機。掌握微機的各項功能成為多媒體電子教學的重要前提。特別是音樂教材,要制作一個優秀的課件,制作者至少能夠較熟悉的掌握五六種應用軟件,要想達到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理想效果,不但要有好的課件和懂得教學的優秀教師,設備的好壞以及教室的環境也至關重要。因為多媒體設備是由計算機、投影機、音響系統和網絡系統等多種高科技設備組合起來的,而在教學中,設備處于無專業人員監控、維護狀態中。所以,如果使用不當或保養不到位,就會造成教學工作的中斷在教學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問題有(1)計算機病毒(2)設備使用的環境條件得不到保障(3)教室的通風條件不好。
3、出于好奇學生關注知識之外的東西過多,且因用時過長影響健康。
畢竟作為“第三產業”的計算機行業在國內目前來看還只是新興產業,雖然是與教育相結合,但是作為新生事物,對學生們的誘惑力還是非常大的。然而網絡知識 光而復雜,處在好奇年齡的學生們跌進網絡就仿佛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即受其利亦危其害,過多的接受一些知識之外的不好的東西,對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是危害甚大的。另具有關信息,我們課堂上所使用的實物投影及多媒體播放所投射出的輻射遠遠超過了電視和電腦。
綜合以上觀點,多媒體輔助教學確實為音樂課堂帶來了新的氣象,大大的豐富了音樂教育中的藝術審美元素。但是盲目的夸大的泛用濫用是絕對錯誤的。由于使用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否認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的作用也是錯誤的。老師應正確認識、恰當使用多媒體,將舞臺藝術的舞美設計、燈光效果、聲像伊蘇等和諧融入音樂課堂的旋律歌唱之中,組建成課堂教學的舞臺和布景,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藝術修養。
首先多媒體應該始終服務于音樂教學,服從于音樂教學并且基于音樂教學。立足于實用原則。其次多媒體輔助教學并非適用于所有的音樂作品,在對于一些內涵極為豐富的作品時,老師還應發揮其主導性,學生發揮其主動性,以及師生間的互動原則。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把握學科特點,摒棄形式主義,確立“以音樂為靈魂,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充分發揮其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讓音樂成為課堂的主旋律,給學生插上想象與創新的翅膀。
[1]田雅麗.淺談音樂多媒體[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趙易山,張路路.音樂多媒體課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劉曉云.對多媒體教學的再度思考[J].泰山鄉鎮企業職工大學學報,2007(1).
[4]張娟妙.教師如何做好多媒體教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5]顧麗娟.多媒體與音樂教學[J].教育藝術,2007(3).
僧文莉,女,陜西理工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聲樂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