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蕊
美術欣賞對于提高人的藝術素養,陶冶人的思想情操,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從三個方面分析美術欣賞者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應注意的問題。
美術作品不僅體現了一定的繪畫技巧、方法,帶給欣賞者視覺上的美感,同時也是繪畫者思想情感、知識閱歷、道德水平的綜合體現。因此,進行美術欣賞,不僅能使觀賞者得到視覺上的快感,而且可以從畫面中體驗到作品所蘊含的畫家的情緒和思想感情,使觀賞者情感上產生共鳴,并能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加深對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不過要想對美術作品從總體上進行欣賞,必須掌握一定的美術欣賞的知識和能力,這樣,才不至于在欣賞過程中失之偏頗。
任何美術作品都是創作者思想情感、生平閱歷、知識素養的綜合體現,清代文學評論家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文學作品是這樣,美術作品同樣也是這樣,所不同的是文學作品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是文字,是內容,而美術作品表達創作者思想情感的工具是線條、是顏色、是構圖。創作者的愛恨情仇、悲喜榮辱,對現實的認知和對未來的思考都蘊含在美術作品豐富復雜的線條之中,構圖之中,如《田橫五百士》是我國著名繪畫藝術大師徐悲鴻的成名作,該畫創作于1928~1930,題材取自于《史記·田儋列傳》,著意表現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景象。這幅巨大的歷史畫滲透著一種悲壯的氣概,撼人心魄。畫中把穿緋紅衣袍的田橫置于右邊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徐悲鴻在這幅作品中,通過田橫集中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不僅是繪畫者本人學畫之時,遍歷日歐各國,在外國列強面前仍保持自尊自立、不卑不亢民族氣節的寫照,同時也是在面對日寇入侵,許多人媚敵求榮,甘做漢奸之時,繪畫者意圖通過田橫故事,歌頌寧死不屈的精神,以激勵廣大人民抗擊日寇決心的真實寫照。可見,如果欣賞者對繪畫大師徐悲鴻的生平閱歷沒有太深入的了解的話,估計很難達到對作品所蘊含的深切寓意的理解。
任何作者都是生活在一定社會背景之下的,因此,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狀況肯定要對生活與其中的作家強烈的影響,因此,都會在其作品中打下比較鮮明的時代烙印。美術作品當然也是如此,所以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對創作者生活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如齊白石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畫家,被譽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齊白石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抗日戰爭時期,齊白石的書畫造詣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其作品價格不斷提高,但齊白石面對日寇侵略,山河破碎,痛心不已,同時又對國民黨當局的不思抵抗感到無比憤慨,因此,公開表示“畫不賣與官家”。期間創作的很多美術作品都蘊含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又如另一位著名畫家張大千,在面對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同樣表現出了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他拒絕了擔任日華藝術畫院院長及日偽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的職位,并拒絕了借出所藏明清書畫。由于在言論上表示了對日寇侵略罪行的不滿,甚至被日本憲兵隊關押了一個多月。《蜀山秦樹圖卷》、《峨眉金頂合掌圖》便是1939年脫離日寇關押之后畫家入蜀后的作品,畫作中的蜀山壁立千仞,氣勢驚人,即使山上的樹木也都是遒勁筆直,沒有一株或斜或倚,歪歪扭扭的,無疑正是畫家不屈精神的藝術寫照。如果欣賞者對畫家這段時期所處的社會背景認識不夠的話,肯定也是無法深入理解畫作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涵。
當然,除了對畫家生平閱歷和所處的社會背景有深入理解外,要想進一步深入細致的欣賞美術作品,從中獲得美的體驗,相應的美術素養絕對是不可缺的。美術素養不僅指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指基本的藝術態度的具備。包括敏銳的視覺意識,對視覺現象和美術作品能做出積極地反應;能自覺而大膽的運用美術的美才和方法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情感,追求藝術化生存;能不斷追求更高的審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獨得的審美趣味。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是指構圖、色彩的搭配、透視的畫法以及點線的組合,渲染等。當然一幅成功的美術作品,即使是對一個毫不懂得美術知識和技法的人,也可以對其形成一定的感染力量,使其從中獲得一定的美感,但這種美感欣賞者很可能難以言喻,無從表達,而要達到從整體上全面地對畫作予以整體欣賞并獲得全面認識的話,欣賞者不具備一定的美術素養肯定是難以達到的。
總之,美術欣賞不僅是一種使欣賞者獲得美的感受的過程,同時還可能是欣賞者對原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一種過程,但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一副美術作品進行美術欣賞獲得的最終感受結果也可能是多種多樣,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欣賞者力爭獲取作品的更多信息,進而達到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豐富我們的審美知識,陶冶我們的審美情操的目的。
[1]楊琪.美術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呂立新.中國藝術大師——齊白石[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
[3]曲剛,孫俊之.中國美術欣賞——大學生素質教育系列教材[M].北京,西泠印社,2004.
[4]王鵬.張大千繪畫鑒賞[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