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的聽說能力,它不僅僅是語言能力,還是一種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交往的能力,更是一個能否適應時代和社會要求的能力。因此,培養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不僅是語文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農村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為此,文章從蒙城縣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低下的現象分析入手,結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學經驗,理論聯系實際,以求解決實際問題,使口語交際教學真正落實到實處,真正促進蒙城縣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關于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總目標是:“(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
1.從“學會傾聽”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能聽出討論的焦點,并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2.從“學會表達”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
3.從“學會應對”角度提出的要求,在交流過程中,注意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以上內容盡管我們沿用聽、說、交流三個角度進行分類,但其著眼點不在聽說上,而是在交際上。交際不是單純的聽,不是單純的說,也不是簡單的聽說合一,它是在具體的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這個過程不是靜止的、定向的,而是互動的、多變的。
1.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的過程,可以說是師生和諧共創的腦力勞動的過程。既需要老師的積極引導,又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因而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激發其對說話訓練的興趣,要讓學生認識到U語交際能力訓練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名言、俗語、傳說等。
2.思維性原則。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是一種言語訓練,但其本身也是一種思維訓練,人們在說話的時候,思維的高低決定了他說話的邏輯性、條理性,口語交際的速度反映了思維的速度。俗話說“言為心聲",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是互相促進,又是互相制約的。
3.激勵性原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靠長期的訓練,而要學生的積極性得以長期有效地發揮就必須遵循激勵性原則。如果每次訓練老師都帶著挑剔的眼光對學生求全責備,學生一見訓練就發怵,那么會連原有的熱情都蕩然無存。
4.示范性原則。身教勝于言教。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教師教學語言的高低直接制約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師字正腔圓、口若懸河、抑揚頓挫或口齒不清都會直接影響學生說話的積極性。
1.傾聽方面。蒙城縣初中生由于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還能夠做到“耐心專注地聽,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傾聽的禮儀規范。
2.表達方面。蒙城縣初中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的特點主要特點表現在:(1)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不少學生的鄉音很重,有許多不良的發生習慣,導致別人聽不懂他說的話。(2)平時說話能力尚可,正式場合表現差。
3.應對方面。蒙城縣初中學生在口語應對方面的特點主要特點表現在:交際意識缺乏,溝通能力差。
1.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口語交際的環境,使學生在有交際實感的情況下養成口語交際能力與態度。”語文教師只要處處留意生活,就能收集到大量的生活化的口語交際訓練材料,例如問路、購物、打電話、訪友、討論問題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交際情境的設置均可調動學生生活的感知和生活的積累,在這些生活情境中進行交際,不但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而且為“學會生存”奠定了基礎。
2.確立主體性地位實現雙向互動。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更多鍛煉的機會,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口語交際的主體。
3.采用多樣化形式開展多種活動口語交際課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口語交際課上要采取不拘一格的訓練方式,如講故事、談話、介紹、辯論、報告、模擬日常生活情景等等。
雖然傳統的語文教育思想已根深蒂固,左右著人們的口語交際教學,但依托新課標的理念,通過一線教師的努力,即使有考試指揮棒的無形影響,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教學,最終提高中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相信口語交際教學也是大有可為的。
[1]陳景宏.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現狀及原因分析[J].學語文,2004(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