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華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云南麗江 674100)
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舞蹈學科也隨之有了較大發展,無論是舞蹈專業的學歷還是舞蹈學科的健全都大大得到提高。舞蹈藝術和其他藝術的結合越來越密切,尤其和音樂的結合可以說是形影不離。
舞蹈從一產生就和音樂緊密聯系,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在舞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從國外還是國內的舞蹈藝術發展歷史來看,舞蹈藝術本身的進展都和音樂的進展息息相關,音樂已經成為舞蹈藝術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舞蹈專業學生掌握的一切技能都是為塑造舞蹈形象服務的,通常情況下,舞蹈形象很大程度都要借助音樂形象的塑造,正因如此,有人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現今,舞蹈教學中都很重視對舞蹈專業學生音樂感的訓練,因為音樂感的提高能夠幫助舞蹈感的提高,就像我們經常說的:“舞感好的學生樂感一定好”,意思就是舞蹈感覺好的學生,音樂感受能力一定好。在現在有很多學校和舞蹈教師在對舞蹈專業學生音樂感的訓練和提高上有許多認識上的誤區,認為開設音樂方面的課程就能提高舞蹈專業學生的音樂修養和音樂感,所以對舞蹈專業學生的音樂教育,僅體現在音樂基礎理論課、音樂欣賞課,以及視唱練耳和鋼琴課等的設置上,僅靠以上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也是常常被老師們所忽略的,就是體現在每天進行著的舞蹈技能訓練中,當學生們在舞蹈課堂里聽者音樂旋律合著節拍,學習各種舞蹈技能時,音樂感訓練也同時開始了,所以舞蹈教師和音樂伴奏教師共同肩負著培養學生音樂感的責任,而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舞蹈訓練一樣,要采取一起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訓練學生的音樂感,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使之培養出來的學生真正成為“高、精、尖”舞蹈人才。
首先,在學生的選用教材上,除了對舞蹈專業教材選用的重視外,還要兼顧舞蹈教材能夠幫助學生音樂感的訓練和提高,低年級的舞蹈教材比較單一,往往是單一的動作反復訓練,課堂氣氛容易沉悶,學生也容易陷入抑制狀態。舞蹈教師除了在課堂組織形式上變化和教學方法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外,伴奏音樂的選材也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年級特點,既要符合學生的欣賞習慣,同時也要避免用八小節、十六小節的樂曲無限反復,鋼琴伴奏可在轉調、變奏、和聲的變化上手法多樣些,使短小的樂曲充滿生氣,使課堂氣氛得以活躍,還有在舞蹈伴奏音樂的選擇上,盡量選一些耳熟能詳的音樂。當然,所有這些都不要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否則也會產生適得其反的作用。
其次,音樂節奏是構成舞蹈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舞蹈的基礎,現在還有許多教師,沒有在舞蹈技能中訓練學生的節奏感的意識,教學中經常以數“八拍子”來代替舞蹈的節奏,忽略各種舞蹈音樂節奏的特點,比如我國的民族民間舞,除了舞蹈動作動律特點有很大的區別,音樂節奏也有很大的區別,低年級學生大多對音樂的理解和節奏的把握都比較差,我們在教學環節中要讓學生在音樂伴奏下,練習走步變速,單一彈跳變速,簡單的舞步變速,以及合著不同拍子交替進行樂曲即興走步等,已達到訓練學生對節奏變化的反應,還有在學習動作時,先掌握動作節奏特點,學會聽比較難掌握的節奏類型,比如弱起小節、切分音等,這些音樂上的訓練都要在舞蹈訓練時要有意識、有計劃的進行。作為老師在幫學生打拍子時,要盡量用舞蹈音樂的旋律來哼唱或節奏類型來“打節奏”,盡量不要在課堂上大聲數拍子,或用拍掌跺腳來代替舞蹈音樂的節奏,或者因為舞蹈動作沒有合上音樂就強迫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大聲數拍子,這些做法,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的情緒,把音樂作為是一種負擔。
再次,要加強學生對音樂旋律方面熟記和理解,現今有很多學生,節奏感很好,舞蹈動作也很規范到位,但是對舞蹈音樂的理解和情感體會不夠,在舞蹈匯報表演時,舞蹈顯得缺乏感染力,其原因就是學生對音樂的旋律和理解不夠,所以我們在舞蹈教學環節上專門加以訓練,還有在學習一個舞蹈組合、一個劇目時,先讓學生聽音樂,再讓學生說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音樂感受,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專業整體素質。
舞蹈教師在舞蹈技能訓練中為了讓學生音樂感得到更好的訓練,要尊重舞蹈音樂的完整性和規律性,不要因為舞蹈動作的訓練而隨意更改舞蹈音樂,哪怕是最短小的舞蹈組合訓練音樂,有些老師在編排動作時,為滿足舞蹈動作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會破壞舞蹈音樂的結構,要么加“一小節”或剪“一小節”,使得音樂支離破碎,失去藝術個性。實際上,由于舞蹈組合和音樂的不協調,舞蹈組合本身也失去完整性。我們在課堂上常常看到動作合不上節奏的現象,有時是因為學生生疏所致,有時是由于一些連接動作、輔助動作的節奏處理不當所致,在這種情形下,也不要為了遷就學生而“支解”音樂,這不僅是出于對音樂規律的尊重,也是為了形體訓練必須始終不游離于音樂之外,嚴格限定在音樂的節拍內,做到快慢有致,運用自如。學生到了高年級,適當選用一些節奏不鮮明、有趣不規整、強音不在強拍上一類的樂曲編排舞蹈組合,對鍛煉學生的音樂感,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來說,則是“更上一層樓”。
舞蹈課堂既是藝術創造的神圣園地,愛護和誘發學生的創造沖動就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和藝術創造的氣氛和諧一致,就連必要的教學提示,包括動作前的預令、動令,以及動作過程中對學生的提醒,使用的語調都應和樂曲的速度、音高、情緒一致,即給學生以速度暗示,以給情緒啟發。這樣學生的音樂感受得到了訓練,也使參與舞蹈藝術的師生,共同感受到藝術的莫大享受,從而不再覺得舞蹈訓練是“殘酷”和“枯燥”的了。
我覺得學校在培養優秀舞蹈人才方面,僅只是在課程設置上添加音樂方面的課程是不夠的,還要注重在舞蹈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音樂感的訓練,在整個舞蹈教學中,始終貫穿著音樂感的訓練,這種訓練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是伴隨著舞蹈專業教材的變化而變化,提高而提高的,學生在掌握了舞蹈動作時,也掌握了動作的旋律性和節奏性,舞蹈動作的仰俯屈伸、輕重緩急、起伏跌宕都是和舞蹈音樂的旋律節奏和情感相一致的,舞蹈工作者都有一個共識,舞蹈感覺好的人,音樂感一定好,只有真正理解了音樂,加上精湛的舞蹈技能技巧,跳出來的舞蹈才能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真正讓舞蹈的目的回歸到表達人的內心情感。
時代飛速發展,社會生活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審美的需求日益提高,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工作者,不僅應當具備精湛的專業的技能和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特別是具有較高的音樂修養,作為舞蹈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有義務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舞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