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張 君 劉紀秋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朝陽 122000)
德育教育就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我國學校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標志,同時它具有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及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功能,也屬于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滲透在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它們與其他各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實施德育主要通過各種教學,如校級、班級工作和各種教育活動,而學科教育則是向學生講思想品德教育最常用的途徑。
所謂學科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統一。具體地講,就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的德育大綱的要求,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品德實際,深刻挖掘教材中德育的資源,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動用教學機制,在發展學生認知培養能力和開發智力的同時,不失時機,卓有成就地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目標。
翻開幾乎所有的教育學和教學論著作,在闡述教學原則時都有“教學具有教育性”“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這是一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學規律。教學具有教育性決定于教學過程中教書育人和育人的統一,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思想品德教育是以知識為載體,具體、自然、有效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
思想品德課是向學生比較系統直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門課程它著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培養道德情感,以指導他們的行為。然而思想品德課中的每一篇課文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教育他們具有頑強的意志,勇敢的競爭精神。或教育他們養成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中華傳統美德,它的每一課都是對教育形成的點滴積累。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帶有情景的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發生作用。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寓教于樂,以樂促思,以思導行,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掌握做人的準則,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他各科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具有重要作用,任課教學要在全部教學過程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良好意志品質,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良好意志品質,促使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的習慣;要根據各科教學大綱中關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學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教育要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將語言文字的訓練,句,段、篇、章得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于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中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使學生經常地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例如:魯迅先生在《故鄉》中所寫的閏土說出的僅有36個字的一段話,省略號卻用了四個,揭示了中年閏土的自悲、遲鈍和麻木,由此學生就可以認識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對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的壓迫、在經濟上的剝削、在精神上奴役的罪行,從而激發學生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仇恨。這是通過研究標點符號分析內容,進一步以文悟道,既讓學生學習了標點,也讓學生受到了教育。
數學教育是最易于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并通過教學訓練,培養學生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而且在教學中還能適時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講圓周率時,介紹我國數學家祖沖之使用割圓法把計算至精確到小數后六位,而在國外一千多年以后歐洲人安托尼茲才計算到同樣精確度的小數,由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然教學在講授自然常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相信科學的精神和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及能力。更要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基本方法,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使學生懂得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四個現在化得靈魂,懂得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學家的主要成就。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參加學科學興趣小組活動,發展學生的愛好、興趣、特長、培養動腦習慣,發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
音樂美術教學要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力量,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和愛美情趣。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中及自然界中觀察到的,注意到的,記憶到的,想象到的加以思考,而表現出來。因此,人的藝術修養越高,審美能力越強,則越能接受進步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更能激發人們追求真理的力量和信念。音樂美術教學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明白的表現出帶傾向性的宣傳,或隱含著某種思想意識上的感染。在音樂美術教學過程中,其感情上的喜怒哀樂與榮辱美丑都伴隨對作品欣賞而發生。因此高品位的作品,必然使人產生奮發向上的力量,以及鏟除假惡丑,追求真善美的強烈愿望。
體育教學要在講授體育技能、技巧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鍛煉身體的習慣以及朝氣蓬勃、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精神,并通過體育活動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集體榮譽感,遵守組織紀律和合作精神。勞動教學要把傳授勞動知識技能和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結合起來,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對工作的責任感,養成勞動習慣。
走向素質教育,需要加強實施各科教育的力度,多抓一些教學實際,少一些口號,更應抓好備課環節教學目標的設計,通過深刻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德育資源,緊密結合學生思想實際,把每一章節每一節課的德育目標與智育目標一樣構建得不僅明確,而且易于操作,并落實以具體的教學環節。
學科德育的理論完善是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學科德育的實踐更是一個細致具體的操作過程。但不管怎樣艱難,這一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題一定能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涌現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