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庭民 王玉剛 (新疆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目前我國縣級幼兒教育系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師達到了大專學歷,大中城市的幼兒教育系統中,大專學歷教師已接近百分之百。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喜人的現象,老師學歷的提高是做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關鍵條件之一,但實際上并不盡然。由于上層管理者對老師學歷的高度重視,幼兒老師們往往把進修培訓做為取得學歷的途徑,有的人甚至說,取得學歷才是硬道理,言外之意就是學歷之外的東西,如藝術素質、教學管理水平都是第二位的東西。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幼兒教育師資培訓水平的提高。[1]對于藝術類幼兒教育師資的培訓來說,問題就更加嚴重。因為歌舞、美術等各是一門很專業的藝術形式,老師沒學到真才實學,是會誤人子弟的。
一說到藝術類學前教育的師資培訓,不少人可能就會說,不就是說、唱、彈、跳、畫嗎?是的,這是教學內容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我們不應忽略了培養師資在觀察力、記憶力、創造性思維等基礎能力之上的語言交往能力、教育教研能力、隨機教育能力、與家長交往的技巧等方面的隱性技能。這些基本技能技巧是培養幼兒觀察力、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和基礎,二者應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而不能產生脫節。教師不具備這些技能技巧,或與自己從事的幼兒教學實際相脫節,就不能很好地勝任藝術類幼兒教育的教學工作。
各級幼兒教育管理機構要提高對藝術類師資培訓重大意義的認識,全員培訓應形成制度化。要從時間、待遇等具體問題上支持和鼓勵已有中專學歷的老師參加大學和研究生的學歷教育,并根據各地的條件狀況,有計劃地、力所能及地為幼兒教師們提供短期培訓的機會,開通各種培訓、進修和輪訓渠道,實現系統培訓的全員化和制度化。通過全員培訓,全方位開拓她們的視野,使她們掌握更多幼兒教育的新觀念、新理論和新方法,從根本上提高每一個幼兒教師的思想和藝術素質。[2]
根據教學相長、教學互動的原則,老師在教學中要堅持樹立學員的主體意識,課上課下都要盡量多為學員創造參與教學的機會和場所,尤其是藝術類學員,更要充分發揮和調動她們藝術思維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員暢所欲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讓學員既當學生,又當老師,形成教學互動。老師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某一章節的講座,講完之后認真組織學生開展民主性大討論,老師則在一旁洗耳恭聽,鼓勵學員發表自己的真實看法,并認真做好記錄。學員們可圍繞老師的講授展開討論:比如老師講得是否理論聯系實際?是否突出了重點等問題讓學生作課堂發言。這樣以來,老師就能從學員的發言里得知自己在備課、講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了解自己的講授與學員的理解是否實現了同步和有的放矢;學員則在討論中提高和鞏固了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并在與老師的直接發交流中獲得了教學的方式方法,為日后自己走上幼兒教育的工作崗位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做為幼兒教師就更應是這樣,社會在發展,幼兒教育的理論、觀念和方法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否則就會落伍。新時期的社會需求,已使人類學習上的“一勞永逸”成為歷史。[3]因此,要想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老師,就必須順應社會潮流的發展和變化,樹立起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為自己所從事的幼兒教育專業獻出畢生的精力。首先是教育學員擺正學以致用的學習目的,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在學員的培養過程中,應增設提高學習能力的訓練課程,以提高自學能力,使她們學會自學;三是為教師提供適當的進修機會,如周期性的更新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必須在制度層面上有所突破,建構全方位的、多種形式的終身學習制度,使教師的專業學習成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體系。
怎樣才能提高和增強幼兒老師的整體素質, 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是培養學員教學的反思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員在學習和教育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出自己學習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實踐方式,以達到專業成長的質的飛躍;二是積極開展專業課的講座和培訓。老師應有計劃地開展專業課的業務講座,提高某些重點章節的講授深度,并注重教學方法上的傳授和引導,以提高幼兒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三是合理運用教師博客。當前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博客也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學領域中,并在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博客,教師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識與能力,還可以使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動力。
幼兒教師的成長是抓好基礎教育的根本。沒有幼兒教師的成長,就沒有高質量的幼兒教育。作為藝術類幼兒教師,更是只有不斷求知、善于實踐、積極反思并堅持不懈,才能成為一名符合現代幼兒教育需要的優秀教師。
[1] 彭世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學前教師教育必須堅持和發展精英教育的取向[J].學前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2] 劉秀珍.中等師范學校幼師學生專業素養提升的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陳金菊.影響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幼兒園環境因素之研究[D].廣州大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