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勇哲
文章首先簡述了版權的相關概念及相關法律保護措施,以及對網絡版權保護有較大影響的避風港原則及紅旗原則。其次分析了網絡環境下影視作品侵權糾紛的特點,侵權責任的認定以及賠償數額的確定。最后對加強網絡環境下影視作品的版權保護提出了幾點建議。
版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是法律上規定的某一單位或個人對某項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銷售的權利,任何人要復制、翻譯、改編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權所有人的許可,否則就是對他人權利的侵權行為。著作權法對影視作品的版權做出了明確的保護。
網絡環境下的版權,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現代信息傳播模式的基礎上的,它顛覆了一些固有的法律制度。由于網絡的開放性,技術的進步性,一旦網絡傳播行為失控,著作權人或版權人的合法利益便收到極大的損害。網絡環境下的版權容易被侵犯主要基于以下三點:(1)網絡開放性與無國界性。(2)易復制性。(3)易傳播性。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三條也被稱為“避風港”原則。條文創立之初在于限制網絡服務商可能面臨的版權侵權賠償責任,以便發揮其最大社會功效。實踐中,此原則為網絡服務商的抗辯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據,更有甚者,在一些司法實踐中,即使網絡服務商無法滿足規定的免責要件,也不意味著一定會承擔侵權責任。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如此是由于《條例》的23條的保底作用,即在網絡服務商接到權利人的通知后,斷開與侵權作品、表演、錄像制品鏈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所以說,“避風港”原則提高了版權人維權的難度。
紅旗原則,是指當侵權行為明顯到如同鮮艷的紅旗一樣,連普通人也一眼能夠看出時,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s是指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就不能夠再視而不見,應該主動負起監測、刪除、排除的義務,以防止避風港原則的濫用。
1、侵權形式的多樣性。主要有(1)網絡服務商提供影視作品的下載服務。(2)影視作品的在線觀看服務。
2、事實認定的復雜性。在版權人遇到版權法律糾紛時,法院通常需要認定ICP提供服務的所屬類別,由于類別的劃分具有專業性,導致法院不容易區分。
3、賠償數額的難確定性。由于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其客體并不像有體物一樣因毀損或滅失而受到物質性損耗,故返還原物、恢復原狀等措施很難適用于知識產權領域,同時損失數額也難以精確計算。
ICP承擔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網絡環境下影視作品面臨的侵權糾紛中,ICP一方往往以屬于網絡存儲空間的提供者而并未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作為抗辯理由。而綜觀各國網絡版權法律理論與審判實踐中,對于諸如視頻網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在侵權中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筆者認為應該采取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的應用是指在用戶未直接侵權的情況下要求ICP無條件承擔責任是不合理的,認定ICP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至少需要事實上的和法律上的“明知或應知”作為要件,即明知或應知是侵權行為而引誘、導致這種侵權行為的發生,或者為其發生提供物質幫助。按照其定義,承擔過錯責任的前提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并且是否直接實施了侵犯版權的行為。
“紅旗”原則中規定明知或者應知所鏈接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的,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目前并沒有明確“明知或應知”的標準,使得“紅旗”原則多流于形式。只有在明確界定“明知或應知”的情況下,才能準確的判斷ICP是否適用“避風港”原則。
對于避風港規則的限制,或者說對于紅旗規則的完善是大勢所趨。應該細化的認定,使得ICP不能隨意濫用避風港條款損害版權人利益。對于明知的認定可以采取以下標準:是否對相關作品進行宣傳、推薦、排名、編輯等。若ICP對相關作品實施以上行為,則可以認定為明知。對于應知的認定可以采取以下標準:ICP是否與被連接對象是否存在利益關系、合作關系、雇傭關系,是否接到版權人要求刪除的通知等。
傳統民法賠償原則是等價補償原則,即被侵權人損失后,侵權人補償的數額應達到侵權之前的水平。但僅適用補償原則不足以威懾惡意侵權行為。
1、建立行政機關處罰制度。在發現侵權人惡意侵害他人版權時,相關行政機關可采取行政處罰(如警告、停業整頓、取消相關資質)的方式懲罰侵權人。
2、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目前國外通常采用的以實際損失的合理倍數為基礎,最高不超過實際損失的三倍做法;在實際損失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則可參考合理的授權使用費,最高不超過該許可費的三倍。以此標準向被侵權人賠償。
[1]李雨峰等.著作權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2]張玉敏主編.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叢立先.網絡版權問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