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火星
信息化條件下的心理戰已成為一種作戰模式。但從范圍來分,又可包括具有各種具體功能的心理戰。心理戰信息已經成為心理戰中最基本的元素,心理戰能否順利展開,并取得作戰效能,取決于能否準確地獲取有關心理戰詳盡的信息。因此要先認清心理戰的幾種形式。
斯大林認為“民族是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羅斯福說過“一個真正偉大、驕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寧可面對戰爭的任何災難,也不愿在犧牲其民族尊嚴的情況下還得卑賤的繁榮”。從他們的認識中我們能體會到,民族層次有戰爭,更深刻的還是來自心理上不可侵略性。因此,民族心理戰有其獨特的特點,把握民族心理戰,就是要因勢利導、有效實施心理戰。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歷史塑造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行為習慣、孕育出不同的民族精神,產生了各不相同的民族心理。但不管哪個民族,對于開展心理戰來講都有共同的特點:一是敏感性強。民族問題都很敏感,一旦某個民族的特異性問題被觸動,那么這個民族就會像觸電一樣敏感起來。二是作用面廣。民族性問題無國界,往往會打破國界、疆界而產生強烈反響。三是作用力大。不論是正向還是反向心理戰作用力,一旦產生便十分巨大。四是可趁之機多。因為不管哪個民族,他的優缺點都是顯而易見的,兩方面都可著手實施心理戰。五是便于實施。民族性問題往往不需要多高超的手段便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基于以上特點,不難看出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間的分歧,是我們分化瓦解敵方,從內部削弱敵軍戰斗力,加強鞏固己方精神防線,為己方贏得戰爭的勝利提供強大內力的基本著力點。
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不同地區對宗教有著各不相同的見解,宗教本身打破了地域界限,加之在現代浪潮中很少受政府控制,宗教的影響力不但沒有衰弱,宗教問題反而成為當今世界最為突出的為題之一,因而在心理戰領域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一是使民族問題、人權問題更加復雜化。這既是干擾敵方精力的重要方面,又是維護穩定保持己方戰斗潛力的重要一環。二是可以調動巨大的社會力量,既可以是敵對雙方的,又可以是第三方的力量。既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又具備不可低估的破壞性,影響力深遠持久;既有埋下“地雷”定時爆炸的恐懼,又有扯住“引信”待機而發的內動力。三是宗教對人的影響是心靈上的,宗教心理戰,就是通過教民對宗教的忠實信仰心理,把戰爭態勢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改造。
我們知道,宗教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它宣揚在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著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著自然和社會,應對之敬畏和崇拜。宗教觀念在現代戰爭中,雖然不像現實主義思想那樣居于最主要的地位,但宗教徒在教義下的團結,所形成的強大社會力量,既能有左右輿論的勢力,還具備影響戰爭的動力。因此,當今世界在對敵實施心理戰時,各國都十分重視把宗教問題擺在顯要位置,并設法造成敵國在宗教問題上的麻煩,進而削弱敵國的力量,最終達成戰爭目的。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用兵以得民為先,安民乃能御侮”,因此心理戰旨在爭取民心,把戰爭的潛力調動起來,為己方作戰注入強大的動力,為敵方作戰注入強大的反作用力,就是要破壞敵國的精神防線。具體來說,一是觀察敵國人民對于某事物或對于戰爭所抱的態度,隨時予以打擊或引導;二是對敵國軍民宣傳敵國發動戰爭的罪惡目的,揭露其非正義性和反動性;三是向敵國軍民分析敵國的戰局前途,闡明其不利的趨勢與必將失敗的后果。我國歷史上“尊王攘夷”的號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就是典型的民眾層次上行之有效的心理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希特勒在進攻荷蘭之前,利用他潛伏在荷蘭的、以德裔和荷蘭納粹黨人為主的第五縱隊(人數多達幾千人),在荷蘭境內展開了廣泛的破壞活動。他們穿著不引人注意的服裝,打扮成烘面包的工人、牧師、農民、電車售票員、郵差等,同參加混戰的德國傘兵密切合作,無數次地向荷蘭軍隊和有關人員開槍射擊,弄得整個荷蘭人心惶惶,陷于一片混亂之中。
公眾心理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能有效地調控社會心理。在軍事斗爭準備的過程中加強對法規的宣傳,同時在實踐中嚴格執行,使國防、軍事、戰爭的有關規范在人們的心理層次上得以不斷內化,這樣,才能在平時促進軍事斗爭準備的順利進行,戰時迅速轉變為民眾的戰爭行為。
隨著高新技術不斷應用于軍事領域,交戰雙方的爭奪愈演愈烈,從將軍到士兵、從最高決策層到普通市民、從戰時到平時,心理戰將無所不在,如果說以往的心理戰時奇招迭出、戰法多變的心理戰,那么斗智斗策、機詐權變,隱真示假、制造錯覺,思想動員、教戒為先,傳謠惑眾、干擾敵心,精神威懾、致敵恐慌,必將使未來心理戰場更加變幻莫測、驚心動魄,對戰爭的勝負必將產生更加巨大的影響。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把握,這就是無論戰場怎么變,心理戰依然是有規律可循的。
[1]王芙蓉,歐立壽,文彬.心理攻擊典型案例剖析[J].國際科技,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