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杰
社區體育是群眾體育工作的起點和重點。文章依據社區體育的構成要素對中國科技城綿陽城市社區體育活動狀況展開調查,指出:綿陽市社區體育建設過程中,應重視社區健身隊伍組織的建設,政府應增加對社區體育發展的投入,改善社區健身場所環境條件,加快社區建設指導員隊伍建設。
社區體育是區域性的居民體育活動,而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又是社區體育的具體表現形式和直接目標,研究社區體育活動也是認識一個地方社區體育發展水平和程度的重要窗口。通過對中國科技城綿陽市社區體育活動點的調查,考察社區群眾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一般性特征,進而窺探綿陽市社區體育活動的基本狀況,以期為地方社區體育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益之參考。
(1)研究對象 中國科技城綿陽市涪城區、游仙區、高新區三個行政區的社區體育活動點的鍛煉群眾。隨機調查社區體育活動點14處。
(2)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數理統計法。
(1)整體情況
調查對象總數440人,男性71人,女性369人,其中青壯年28人,中年人284人,老年人128人。調查對象年齡最大者76歲,最小者20歲,平均年齡54.45歲,年齡中位數56,年齡眾數60。調查對象中退休人員309人,占總調查人數的70.2%,未退休人員131人,占29.8%。從文化程度上看,大學本科學歷者26人,專科學歷43人,高中77人,中師中專56人,小學59人。從職業分布來看,從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及有關人數241人,占總體54.8%,其它依次是辦事人員、不便分類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最少的是農林生產人員。
(2)運動頻度
運動頻度指每周的鍛煉次數,是考察體育人口的基本指標。統計發現,參與鍛煉者顯示了良好的健身習慣,65.5%的鍛煉者能夠保證每周5次以上的運動頻度。鍛煉者在統計學上達到直接體育人口的首要特征(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以上)人數有88.9%,反映了綿陽市城市社區健身群眾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健身習慣。數據分析發現,不同文化層次的社區鍛煉者在運動頻度上并未呈現明顯差異,鍛煉行為具有一定趨同性,這一觀察有別于傳統觀點認為的鍛煉行為同文化程度成正比的觀點。絕大多數鍛煉者比較習慣于至少每周1次的運動頻度,在長期的鍛煉過程中受同伴效應的影響,加深了對健身的認識,已養成了良好的健身習慣。
從年齡與運動頻度的關系上看,青年人在社區活動點鍛煉的運動頻度最低,而中年人和老年人鍛煉頻度最高,在每周鍛煉5次以上的人群中,中年人和老年人是主力軍(266人),該群體人數共占到288個對象的92.4%。年輕人的鍛煉積極性沒有中老年人的高,但有逐步增加現象。
(3)鍛煉時間
鍛煉時間是考察體育人口的第二個指標。數據顯示,有55.9%的社區健身者每次鍛煉的時間在1-2小時,有25.%的鍛煉者健身時間在1個小時以內。但是從總體上看,95%以上的鍛煉者練習時間均超過30分鐘,這一時間是符合體育人口所規定的時間要求的。在活動點鍛煉的青年人相比中老年人鍛煉時間偏少,中年人和老年人在每次活動1-2小時這個區間上表現非常一致,一是人數(112+106)上集中,二是時間上趨同。另外發現,每周活動超過1小時以上的人數為304人,其中240人為退休人員,占79.4%。
(4)鍛煉強度
數據顯示,在活動點鍛煉的居民中有超過的80.5%人采用了中等強度的鍛煉,15.5%的鍛煉者采用了小強度鍛煉,4.1%的人采用了大強度鍛煉。通過時間強度的數據交叉表,發現每次活動為中等強度且獲得時間在1-2小時之間的人數是208人,占總人數的47.3%。以上說明,社區健身的時間強度符合健身閥的要求,鍛煉是科學和有效的。其它年齡段鍛煉者在各強度上表現沒有大的差別。
(5)鍛煉項目
調查顯示,綿陽市民在健身運動的項目選擇上有個者廣泛的內容。其項目特點表現為輕體力、弱競技、較為重視內修,并賦予一定的表演性。根據調查數據,參與度較高的項目排序為:健身舞蹈、健身走、太極拳(劍)、交誼舞、扇子舞、健身操、柔力球、羽毛球、騎車、跑步。
(6)鍛煉場所
健身場所是社區群眾開展健身的最基本條件,也是社區體育的基本構成要素。城市公共體育活動場所是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產品的要素,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區體育建設的結果。數據顯示,綿陽市城市社區群眾體育鍛煉場所集中度最高的是廣場、公路旁、公園和住宅小區,這四個場所集中了鍛煉人數的85.6%。這數據同全國其他城市相符,說明廣場、公路旁的空地和人民公園在社區群眾體育鍛煉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向綿陽市政府提議修建“涪江全民健身體育公園”,截止2011年,綿陽市相關部門已經采納了該提議,在涪江岸邊建設了濱江綠道,該項目已經成為綿陽群眾新的健身樂園。
(7)同伴關系
與朋友結伴鍛煉是社區健身者的一般選擇,72.1%健身者是與朋友結伴鍛煉的,這種集群性的行為成為同伴效應。說明在社區健身活動中,朋友的體育行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與他一起鍛煉者,健身者在鍛煉時愿意與朋友一起練習。現實中我們發現這種現象以舞友、球友、朋友等方式存在。這提示社區體育建設過程中,要重視社區健身隊伍組織的建設,要鞏固和發展社區群眾鍛煉組織的內在凝聚力量,發揮健身組織的示范作用。
(8)鍛煉目的
數據表明,綿陽市城市社區全民健身活動點參與健身鍛煉者仍然是以增進生物性健康為和防治疾病發生為主要目的,以此為目的而參與鍛煉的群眾人數分別是388和196人次;其次才是消遣娛樂、減肥、減壓放松等較為高級層級的需求。這說明,綿陽市城市社區體育健身活動的層次仍停留在生物性健身階段,尚未發展到更高層次的追求精神娛樂的層面上來。
(9)鍛煉指導
綿陽市全民健身活動點社區居民的健身指導工作主要是以活動點指導老師為主,占調查總數的71.7%;其它獲取鍛煉指導的途徑分別是自學、相關人士的指導;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指導的僅有6.8%。這一數據反映了當前綿陽城市社區居民健身指導的總體情況,缺乏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一個明顯和突出的問題,不少在活動點的指導老師未獲得體育部門的認證,但是獲得了鍛煉群眾的認可。數據還顯示,49.8%(220人)的鍛煉技巧是從活動點學來的,另有26.4%(116人)的鍛煉技巧是通過自學掌握的,說明健身點的指導在社區群眾健身活動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社區體育工作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10)參加本健身活動點的原因
綿陽市城區的多個全面健身活動點分布在公園和馬路的兩旁,參與者選擇的面較為寬廣,鍛煉者選擇一個健身活動點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從總體來看,離家最近且收費低廉的活動點是最受歡迎的,其次鍛煉環境的好壞也是群眾看重的另一較為重要的方面,再者就是指導的效果。
(11)社區健身活動點的困難
調查發現,綿陽城市社區體育活動中所存在的困難同全國其他城市相比,具有同質性。活動點存在的主要困難是活動場地的擁擠,其次是缺乏統一管理和經費。綿陽市的人民公園和五一廣場公園是社區體育活動最為集中的2個區域,每天早晚2個時段前往鍛煉的居民,每個點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點與點之間彼此相連,常常為了場地問題鬧的不可開交。而在街道邊上的活動點則存在汽車占位、花圃、障礙物等占據練習,造成練習場地的擁擠,或者本身就是因為場地面積不足,致使群眾健身空間嚴重不足。
(12)綿陽市城市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的希望
增進健康是每一個參與鍛煉者的共同愿望,而一個良好社區體育環境則是實現群眾健身需求的基本保證。健身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希望有更好的場地條件(50.5%)和得到專業的體育指導服務(45%),在集體性的健身活動中,他們希望得到有關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經費方面的支持(40%),再者就是希望能夠有人管一管,使他們的組織正規化。群眾當中,還有26.6%的人不知道國家已經頒布了《全民健身條例》,還有57.7%的人雖然知道條例,但不是很清楚條例的內容,還不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健身權益。
(13)街道社區體育工作
城市街道辦事處是社區體育的建設者,社區體育工作是街道和社區工作中的一個方面。對社區健身居民調查發現,有35.9%的群眾回答街道幫助建立了晨晚練活動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全面健身活動宣傳,但仍有45%的群眾不清楚街道在社區體育工作中的內容。這一方說明群眾對街道社區體育工作管理內容不夠清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街道社區體育工作是社區體育建設中較為薄弱的一環。
從對社區健身群眾的調查來看,群眾的呼聲在于政府能夠興建全民健身廣場,能夠安排專業人員負責社區全民健身工作,增加對社區體育發展的投入,并及時培養社區健身指導員。
綿陽市城市社區健身者的平均年齡是54.5歲,中年人和年輕老年人是主力軍。他們比較習慣于至少每周1次以上的運動頻度,在長期的鍛煉過程中受同伴的相互影響,加深了對健身的認識,養成了良好的健身習慣。但從事體育活動的層次仍停留在生物性健身階段,尚未發展到精神娛樂的層面上來。
綿陽市社區健身項目表現為輕體力、弱競技、較為重視內修,表演性強,鍛煉場所主要集中于廣場、公路旁、公園和住宅小區,喜歡結伴鍛煉,具有同伴效應特征。社區健身人群多從屬于實質性體育人口。
社區健身指導工作主要是以活動點指導老師為主,持證社會體育指導參與指導有待提高。離家最近且收費低廉的活動點是最受歡迎的,其存在的主要困難是活動場地的擁擠,其次是缺乏統一管理和經費。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希望有更好的場地條件和得到專業的體育指導服務。街道社區體育工作是社區體育建設中表現尚為薄弱,是今后社區體育建設亟需重視的問題。
綿陽市社區體育建設過程中,應重視社區健身隊伍組織的建設,鞏固和發展社區群眾鍛煉組織的內在凝聚力量,發揮健身組織的示范作用。政府應增加對社區體育發展的投入,采取措施改善社區健身場所環境條件,及時培養社區建設指導員,能夠安排專業人員負責社區全民健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