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甘肅聯合大學音樂系 甘肅 蘭州 730000)
“蘭州鼓子”,原稱“鼓詞”或“鼓子詞”,是甘肅的主要曲種之一。由于蘭州方言和蘭州鼓子的韻律及其相符,因此在蘭州地區廣為流傳,當地人民親切地稱其為“蘭州鼓子”。
“蘭州鼓子”的句式相當嚴謹。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個別的還有十三字一句的,雖然在句子字數上有長有短,格式上卻要求非常嚴格,不能隨意加字、加句、減字、減句。
“蘭州鼓子”的曲調很多,據流傳下來的曲子來看,曲段有千余個之多,調子大致可分為“大平調”“牌調類”“悲調類”“越調類”“水平調”“正平調”“勾調”“蕩調”“切調”“海調”(林沖雪夜上梁山的“蒼龍哭海”,簡稱海調)“令兒調”(屬大平調)“百合調”等等。
“蘭州鼓子” 唱腔的音樂結構屬于曲牌聯套體,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坡兒下》《羅江怨》《邊關調》等四十余支。在結構、調性布局、唱腔構成、語言與音樂的結合、演唱方式上都賦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時,它又有自己的特點,凝聚了數代民間藝人的寶貴經驗,且表現出了人民的心理素質和審美習慣。
“蘭州鼓子”在演唱時有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要閉著眼睛來唱,否則就顯得及其不自在,也似乎感到無法表達感情,此舉令人難解。自《歷代作家論民間文學》書中提到,鼓詞從皇宮傳出時,接收者是一瞽者 (即瞎子),他唱時緊閉雙眼,學唱者亦閉雙眼,久而久之,一代傳一代,就這樣傳了下來。
“蘭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更是獨特,演唱者不操樂器坐著清唱,也沒有形體表演。絕大部分唱段只唱詞沒有述說,只有個別唱段加有對白,說和唱相間。表演中最具特點的是“幫腔”的演唱方式,當地“鼓子”愛好者稱作“接聲”或“拉梢子”。“幫腔”是在演唱“太平年”“三朵花”“摔截子”“哈兒喲”等曲牌時,當表演者唱到段末,由伴奏者接句尾(一般是固定襯詞處)“幫腔”。
“蘭州鼓子”的表演伴奏形式為多人分持三弦、揚琴、琵琶、月琴、胡琴、簫、笛等坐唱,走上高臺后由一人自擊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揚琴、琵琶、月琴、胡琴等伴奏。
“蘭州鼓子”在許多老藝人的艱辛努力下曾興盛過一個時期。早在五十年代,老藝人李海舟老先生組織老藝人搜集整理“蘭州鼓子”曲詞,整理成冊,于1962年3月,出版了 《蘭州鼓子》一書。這在“蘭州鼓子”的歷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書中共收集了八十多支曲子,有“越調”“牌調”“大平調”“悲調”“小平調”等一千多個段子。1980年后,甘肅省文聯召開“蘭州鼓子座談會”,召集老藝人演唱錄制“蘭州鼓子”,并成立了“蘭州鼓子協會”,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1986年,在甘肅省領導的主持下,將“蘭州鼓子協會”改為“蘭州鼓子研究會”,把純民間組織變為政府領導的民間活動的組織。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專程來蘭錄制蘭州鼓子,她回到美國后翻譯成英文放映,影響極大,而且得到美國音樂家們的高度贊揚,視這門古老的藝術為“中國的瑰寶”。2006年5月20日,“蘭州鼓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經過了種種努力,但是仍然沒有解決“蘭州鼓子”生存與傳承所面臨的問題。(一)“蘭州鼓子”的內容多半取材于古今街談巷議的小故事,以演唱者的才藝和志趣加以渲染編撰而成,三五人閑聚,或酌酒或品茶興起而唱,以逗樂、醒目、賞心為目的,沒有專業藝人,也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二)“蘭州鼓子”是用蘭州方言演唱,年輕的市民不愛聽也聽不懂,沒有新人接受和學習;(三)藝人的年齡老齡化,五十多歲的人都屬于較年輕的。如果這批老藝人去世了,鼓子也就失傳了;(四)“蘭州鼓子”因其獨特的音樂特性,學唱需花費很長時間,要經常性地跟著唱,跟著學,才能掌握,費時費力;(五)少場地,缺少經費錄制和傳播。僅憑著自己的感覺口口相傳。雖然政府現在有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項資金,但資金用途分散,到了蘭州鼓子這兒就顯得杯水車薪,因此器材的更新嚴重滯后。
如何更好地做好蘭州鼓子的傳承和保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一)建立蘭州鼓子協會,以街道辦為單位,以老藝人為骨干,廣泛吸納群眾,定時演唱,逐步推廣,使之像秦腔一樣成為蘭州游樂場所的一道風景線;(二)為了原汁原味地把蘭州鼓子保留下來,特別是面臨失傳的曲調,如“海調”“平調”、“賦腔”等,組織一定的專業人員進行民間采風,進行挖掘整理,散發到各個傳唱點,繼而存檔、傳唱;(三)在各個傳唱點開辦鼓子學習班,搞專題性的表演或比賽等,擴大蘭州鼓子的影響和普及;(四)組織專業藝術家創作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曲目唱段,提高人們的興趣,加強“蘭州鼓子”的傳承與發展。
“蘭州鼓子”歷經千年能流傳下來,說明它是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有極強生命力的一種民間藝術。蘭州鼓子凝聚著無數藝人經歷長期實踐積累的藝術結晶。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的民間文化傳統,應是每一個蘭州鼓子人的職責。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戲曲曲藝》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3.
[2]蘭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蘭州市建置區劃編纂委員會.蘭州市志?第一卷?建置區劃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9.
[3]杜亞雄,趙塔里木.“蘭州鼓子”簡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8, (2): 48-53.
[4]《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甘肅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甘肅卷) [Z].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