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萍(溫州市群眾藝術館 浙江 溫州 325000)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指出,“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講話內涵豐富而敏銳,從社會主義性質、人類的崇高理想到意識形態的表現等方面,深刻闡明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構建的辯證發展關系,在理論上確立文化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的實質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用科學理性的思維定向來確定正確的文化發展思路,對建設和諧文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整合社會各階層力量,調節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通過建設和諧文化,以共同的思想基礎和統一的意志,把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凝聚起來,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優化環境,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心齊、氣順、勁足、實干的良好氛圍。
2.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加速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促進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提速,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已成為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經濟增長中文化的推動力越來越突出,經濟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來越明顯,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中一個新的增長點。
3.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自身的進一步繁榮發展。“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是順應市場經濟要求,適應文化發展規律的客觀需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已經成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目的是為了促進文化事業新的發展。但在具體改革中勢必觸及到各方面的矛盾和利益,如何妥善解決處理好改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就必須為改革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創造文化發展的良好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消除和環節文化發展矛盾,激發文化發展活力,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4.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消除社會文化貧困,促進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不斷實現。文化需求是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人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寬裕,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對文化生活的層次要求欲望愈加強烈,因而,迫切要求加快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步伐,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一方面要通過文化發展來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另一方面又要克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侵害群眾文化權益的現象,解決城鄉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使健康向上的文化作品、文化產品占領社會主義主陣地,以和諧促穩定、促發展。 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溫州農村文化為例,突出問題主要有:
(1)基層文化設施全省靠后。全市11個縣(市、區)的文化館、圖書館的館舍按2002年國家新頒布的標準,除永嘉縣圖書館(加上少兒圖書館)3150平方米達標外,其他縣(市、區)的文化館、圖書館館舍硬件均不達標,其中個別縣(市、區)的文化館和圖書館目前還處于有館無舍狀態。
(2)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農村文化建設由于受經濟、地理及重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發展很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事業發展慢,反過來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3)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不足。不少鄉鎮的黨政領導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領導認識上的誤區,致使對文化建設投入也相對減少了,導致相當部分的鄉鎮常年沒有或很少有文化活動經費。
(4)個別地方的農民文化生活單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民的思想趨向多元化和復雜化。與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農民文化生活提高不快。主要表現文化生活消費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單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5)農村文化隊伍力量薄弱人才匱乏。機構改革調整后,全市除少數鄉鎮(街道)還留有單獨的文化站編制機構外,其他的均被合并或撤銷。多數鄉鎮(街道)由于沒有文化站編制,文化員是兼職文化員,受鄉鎮統一調配,常年駐村,無法從事文化工作。多數縣(市、區)的文化局對鄉鎮(街道)的文化員進出沒有知情權、建議權、考察權和使用權,因此也難以行使管理權。浙江文化發展應立足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文化大省建設。
1.要修建一批精神文明標志性工程,如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廣播電視演播中心等。
城市的發展,經濟為形,文化為神,沒有文化的城市是有形無神的城市。充分發揮文化設施在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中的載體作用,特別是文化活動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體育館等大型載體,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活躍文體生活的載體功能,不定期地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要建成現代化的城市,必須著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2.要創作出一批在國際、國內打得響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能否孕育和產生具有強烈時代感、震撼力的文化產品,同樣也能反映出我省文化建設水準的高低。因此,必須大力推進精品戰略,爭取多出藝術精品名品。
3.要基本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時代感的浙江特色文化。浙江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這是浙江的優勢、浙江的資本,我們要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拓創新,走出一條有浙江特色的文化發展路子。
4.要形成和培育一批文化產業群體、文化產業集團。文化事業要振興,必須走產業化的路子,這是當今文化發展大趨勢,也是建設文化強省的關鍵環節。要抓住機遇,大膽實踐,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力爭有個大發展。
5.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設的工作機制。一是確立文化事業管理新機制。二是形成文化產業經營機制。要改變文化單位各自為政的封閉生產經營模式,打破行業壁壘,加快調整和重組文化產業結構,形成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產業經營機制;三是健全和鞏固文化市場的管理機制,將文化市場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軌道,促進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四是加快建立文化事業的投入機制。要充分利用機制、體制、政策的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個人興辦文化事業,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機制。五是完善文化人才的成長機制。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努力創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成才環境。
6、要重視農村文化。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它納入農村奔小康的總體目標中,納入文化大市(縣、區)建設之中。做為文化主管部門要將其納入我省“十一五”發展規劃中,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本著政府主導、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求把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鄉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手段先進的要求,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省、市加大文化下鄉力度,對農村文化建設加強指導,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1.《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講話》.
2.《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設增強構成浙江綜合競爭力的軟實力的決定》.
3.《溫州市委關于建設文化大市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