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虎 (上蔡縣文化局 河南上蔡縣 463800)
上蔡縣是河南省十大古城、千年古縣、重陽文化之鄉、李斯故里,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在以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針對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科學開發與整合配置,做大做強縣域文化產業,進一步帶動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無疑是擺在147.8萬上蔡人眼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現結合該縣文化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就怎樣引起進社會資本發展文化產業淺析如下。
該縣現有專業文化表演單位1個,即縣豫劇團。有國有文化企業3個,即縣新華書店、縣影劇院、縣印刷廠。出版物發行網點69個,從業人員198人,固定資產225萬元,營業收入110萬元。私有圖書經營門店26家,從業人員50人,總資產180萬元,營業收入96萬元。有圖書出租經營單位29家,從業人員63人,資產總額91萬元。歌舞廳、音樂茶座、卡拉OK廳有42個,從業人員362人,總資產652萬余元。電子出版物經營門店5個,資產總額52萬元,營業收入8萬元。私營印刷廠2個,文印室63個。工藝美術裝潢16個,私營電影放映隊127個,民間藝術演出團體36個,演藝人員1084人,曲藝人員104人,嗩吶班64個達236人。上蔡縣新華書店從業人員85人,年營業收入3486萬元,利潤66萬元,上繳稅金132萬元。共有文化專業技術人才265人,其中圖書管理類人才20人,占文化人才總量的7.55%;文博類人才32人,占文化人才總量的12.08%;出版類人才5人,占文化人才總量的1.88%;文藝類人才126人,占文化人才總量的47.55%;新聞類人才76人,占文化人才總量的28.68%;網絡類人才6人,占文化人才總量的2.26%。其中大學本科42人,大專119人,中專98人,高中及以下6人。年齡結構以中青年居多,40歲以下170人,占人才總量的64.15%,41歲以上95人,占人才總量的35.85%。
抓重陽文化節機遇,將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振興經濟建設的重要地位。一是擴大了市場準入,廣泛吸納社會資本。2007年2月,重陽節民俗、東岸桃核雕花與重陽茱萸絳囊工藝分別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鼓勵外資和本地閑散資金投資文體娛樂、藝術表演、藝術培訓等產業;開拓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新路子。二是廣泛開展資源調查,打造文化旅游名牌。對具有開發價值的文物古跡37處,制定了旅游開發近期和中長期規劃,推出了發展定位為以上蔡文化、重陽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骨干景區“蔡都苑景區”,將具有上蔡特色的桃核雕花、重陽茱萸絳囊、“白云翁”毛筆等產品與旅游相融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三是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會”,樹立文化名城形象,促進經濟發展。該縣從2003年起連續成功舉辦了八屆“重陽文化節”,全方位推介了上蔡的旅游資源,提高了上蔡在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僅使文化具有經濟意義,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使歷史文化的社會價值得到了擴展和提升。
(一)思想觀念滯后,產業意識不強,措施不力。由于長期靠政府供給而養成的習慣,使許多文化單位或文化人思想保守,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模式中,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建設文化產業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二)資金投入不足,經濟效益低下。近年來,政府在文化產業投入上,重點放在了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型節慶活動上,使得文化部門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對文化品牌的打造和人文古跡的修復感到無能為力。
(三)對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宣傳不夠。上蔡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目前該縣館藏文物達3141件,郭莊楚墓發掘,中央、省、市各家媒體做了詳細報導,在央視10套《走進科學》和央視4套《走遍中國》等節目進行了專題報道,對文化古跡、人文景觀的宣傳力度達到一定高度。
(四)文化產業經營和管理人才不足。文化產業人才不足也是制約上蔡縣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藝術創造人才,尤其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和市場經營能力兼備的復合型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包括文化經紀人和文化中介組織的發展,這些方面不足是制約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一)加強領導,成立相關部門領導組成的文化產業協調機構。針對該縣文化產業特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將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總體規劃,確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定期研究探索文化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應成立“上蔡縣文化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各鄉鎮、縣直各有關局委也要成立相應的協調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好文化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
(二)突出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應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支持,加大投入,保護開發歷史文化古跡,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要在保護第一,合理開發上下功夫;大力開發旅游產品,分門別類列出可開發的項目,集中進行旅游產品、文物復制銷售、藝術品展銷,以吸引游客消費;積極發展文化娛樂業,引進多功能的大型娛樂、游戲、健身項目,支持發展大眾休閑娛樂場所,大力發展文化娛樂業。
(三)制定完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應盡快落實中央、省委有關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制定文化產業發展優先優惠政策,在稅收上,用地上,發展環境上給予大力支持。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海內外企業、個人來上蔡投資舉辦文化產業。鼓勵發展個體私營、合伙經營、合作制、股份公司等各種文化企業。大力鼓勵、吸引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文化產業。
(四)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文化產業需要一批懂專業、會管理的人才,要積極培養各方面的人才,調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要制定文化經營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辟引進經營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經營管理人才的招聘力度,為文化產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用人環境。
(五)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為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寬廣的空間。近年來,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基本實現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的過程中,消費領域不斷拓寬,由簡單的生活消費擴大到多種服務消費。因此應緊緊抓住發展縣域經濟這個有利時機,千方百計謀發展,牢固樹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推進機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持續平穩協調發展,為引進社會資本發展文化產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證。
(六)結合文化特色,做大做強特色文化產業。一是以“蔡文化”為主題,力爭全、實、新編修蔡氏宗譜,重視蔡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保存與研究。建立蔡氏宗祠、紀念亭、陳列館或博物館,并籌備成立中華蔡文化研究會。引導海內外蔡氏知名人士赴蔡投資,連續性、多角度、全方位的加大我縣歷史文化資源的宣傳力度;二是以“李斯文化”為主題,實事求是,立足客觀,深刻研討并大力宣傳李斯文化,鄣顯其“千古一相”在中國歷史中所處的作用和地位。定期召開李斯文化研討會,創立中華李斯文化研究會并成立中國篆書書法藝術研究會。適當開發與李斯墓相臨的旅游景點,擴修李斯陵園;三是籌資修復重陽登高處——望河樓,建設重陽文化主題公園。進一步濃化、深化重陽文化氛圍,做大做強“菊酒文化”、“花卉文化”、“重陽詩詞文化”和以重陽糕為主的“美食文化”等建設,在全縣范圍內廣植菊花和茱萸,真正使重陽佳節既含畫意,又具詩情。
悠悠古蔡,鐘靈毓秀!深信只要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牢掌時代脈博,認清時代趨勢,把握時代機遇,一個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雙促進、共繁榮的和諧上蔡,必然會盡顯風流,以大手筆、大氣魄,在新的歷史時代書寫出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