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江蘇 南京 210018)
Ambitious有兩種褒貶相對的含義:“野心勃勃的”和“有雄心的”。西方人眼中的宋美齡一直比較強勢,似乎更偏于ambitious的后一種含義。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評價她,“一位亂世里的非凡女人影響了21世紀中國史”。她出身宋氏家族,后又與蔣介石聯姻,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世界上最知名且具爭議性的女性之一。然而,重重身份背后,真實的宋美齡有著一份鮮為人知的慈母情懷。2010年9月1日上午,“宋美齡與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陳列展揭幕式在南京總統府舉行。美籍華人向厚祿是遺族學校同學會北美分會會長,著名心臟外科專家,其父向龍犧牲于淞滬會戰,母親是宋美齡倡議創辦的戰時兒童保育院一名大夫。他自小在保育院和遺族學校長大,去臺灣后成為遺校首批赴美留學生。筆者作為南京總統府展研部的工作人員,通過向厚祿等遺校老校友的講述了解到宋美齡與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的一段淵源。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宋美齡曾參與包括新生活運動、婦女兒童保育工作等諸多公益事業,而所有公益事業的起點卻是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大批軍人犧牲。1928年,宋美齡通過蔣介石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議設立“遺族學校籌備委員會”。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開辦于1929年4月,以孫中山遺訓“雙手萬能,手腦并用”為辦學方針,專事收容北伐戰爭陣亡將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中犧牲的烈士后代,抗戰勝利后更納入了為抗日捐軀的將士遺孤,創建了女子學校。學校最初決定由宋慶齡任校長,但因她身處國外,故宋美齡成為遺校校訓的實際推進者和校務的實際主持人。作為遺校校董的宋美齡,畢業于美國頂尖文理學院——威爾斯利女子學院,擁有東西方雙重文化背景,更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她認為國家的基本力量不在軍事精神,而有賴于高尚的道德和推進經濟建設的能力,應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勞動技能。1929年宋美齡在南京中山陵園衛崗創辦了衛崗奶牛場作為遺族學校的實驗農場,這是全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由國民政府創辦的奶牛場,書寫了中國近代奶業史上的傳奇。遺族學校性質特殊,遺族后代更是個特殊的群體,應強調對其道德風尚和人格情操的熏陶,讓父輩精忠報國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宋美齡教育學生做人要堅忍不拔、力求上進,做事要實事求是、不尚虛名。她要求學生繼承先人遺志,不辜負接受遺族教育的光榮,多為國家社會做貢獻。新中國成立后遺族學校遷往臺灣,于1953年送走最后一批學生后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學校先后培養出的2000多位學生中目前健在的有40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領域都卓有建樹,并致力于祖國的和平統一。
宋美齡曾對美聯社記者表示一生中最滿意的事即遺族學校的成功。事實上,她的確為此付出大量心血。老校友們回憶:宋美齡對遺校的孤兒視如己出。某天她到校視察,有個孩子因為尿床濕了被褥就睡到同學床上。宋查房發現少了個孩子,老師卻不知其去向。宋于是問道: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樣呢?其無言以對,此后照顧學生更加細心。當年向先生赴美留學時身無分文,憑著宋美齡給的兩百美金,坐著貨船在海上漂了60天才到達。向先生說:宋美齡只給兩百塊錢是告訴他一切都要自己奮斗,鼓勵他兩年以后紐約再見。在美國,向先生靠打工賺錢讀書,做過包括waiter在內的很多份工,歷盡艱辛。他回憶當時多少次瀕臨崩潰只想回臺灣,最終還是覺得不能給學校丟臉,咬牙堅持完成學業。由于長期從事粗活,他的手上留下疤痕,別人看到都唏噓不已。可后來在美與宋美齡相見,她握手之際發現這塊疤痕反而大聲叫好,鼓勵他多吃點苦并非壞事。這一點給向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烈士遺孤們將宋美齡的教養之情始終銘刻在心。當年的遺校同學每年宋美齡生日都會趕赴美國,聚于向先生家中,然后共同為她祝壽。雖然20多個人要在不大的空間里打地鋪,吃的也僅是粗茶淡飯,但這絲毫沒有減輕他們對宋美齡的思念、尊敬和愛戴。2003年宋美齡去世后,向先生常常傷感地看著家中煮飯的大鍋,感嘆今后不知何時同學才能再聚,畢竟都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同學們去祝壽時,宋美齡常常會留他們在家吃飯,每上一道菜必吩咐廚師多做些讓孩子們帶回家吃,甚至談及為遺族學校修校譜也說成是修家譜,拳拳關愛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年,她在溪口親手所植的一棵樹死了,向先生覺得是不祥之兆。最后一次見面恰逢抗戰勝利紀念日,細心的宋美齡為了不讓這些遺校的孤兒們沉浸在思念親人的悲傷情緒之中,不停地讓每個人都笑一笑。會面結束后,以往都是她先上樓然后遺校的同學們才離開。唯獨這一次,也許冥冥之中有種預感,她格外舍不得先行離去。于是身邊的護理人員讓同學們先走,接著趕緊將客廳門關上。眾人佇立在門口,心里都很難過。向先生本想回去再看看宋美齡,可大家怕勾起她的不舍,紛紛勸阻,于是這次相見終于成了最后一面。后來宋美齡逝世,遺校同學從世界各地趕回美國。遺族學校全球校友會原本要為宋美齡24小時守靈,可據說蔣方智怡提出那是屬于直系親屬的時間予以謝絕。雖說后來表示了歉意,但當時向先生和一眾同學確實非常傷心,因為他們多少年來一直覺得宋美齡對自己有著深厚的教養之恩,從內心早將她視為最親近的家人。他們在遺校中既受到教育,又得到關愛,安然度過了美好的青少年時光。到現在,哪怕宋美齡離開已經七年,這些白發蒼蒼的老先生、老太太依然動情地稱呼她蔣媽媽,談到當年的情形依然情緒激動至于哽咽。
遺族學校堪稱近代史上撫育烈士遺孤的一個創舉,世界各國尚無這樣的理念和做法。遺校的建立,秉承中國傳統文化中濃郁的人文情懷:關愛遺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些樸實的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可供借鑒之處。遺族學校鼓舞了將士們舍生忘死的抗戰熱情,也折射出一種人性的關懷尤其展現了宋美齡熱心教育、公益,心系烈士遺孤的一面。宋美齡讓遺校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陶冶性情,砥礪心智,接受各階段教育,從而奠定一生事業和生活的基礎。她的人格魅力、道德力量和為烈士遺孤的真心付出值得歷史的尊重。